起名网 > 百家姓 > 百家姓中何姓和吕姓的来源

百家姓中何姓和吕姓的来源

| 春林2

百家姓中何姓和吕姓的来源详解

你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姓氏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的吗?想知道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何姓和吕姓的来源详解”,欢迎阅读与借鉴!

百家姓中何姓和吕姓的来源

何姓的来源

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旧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二、迁徙分布

西汉时有蜀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说明四川、安徽、陕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

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这一支发迹于魏晋时期。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发迹于南朝时期。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

何氏祠堂对联资料:

何(Hé)姓出自姬姓。为韩氏音化而成。得姓始祖韩厥。韩武子的三世孙。周成王的弟弟唐叔的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当地语音韩与何相近,因音而讹为何,成为何姓。何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七大姓,总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七。

扶风苏望族;

淮水育贤孙。

——全联典指何姓的郡望堂号。

水部名堂留世德;

庐江望族振家声。

——全联典指何姓的郡望堂号。

庐江人物东西晋;

水部声名大小山。

——上联典指东晋大臣何充,庐江灊人,出身于西晋土族。下联典指南朝齐、梁时灊人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学问广博,不愿做官,先后归隐于会稽若邪山云栖寺,人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

贤妇疏财分弟妹;

仙姑测祸救乡邻。

——上联典指南宋永嘉人王楠的妻子何氏。王楠历官秘书少监、赣州知州。何氏多次劝他把钱财分给弟、妹,被当时人称为贤妇。下联典指唐代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何仙姑,能测算祸福。乡邻视她为神人。

附:

修善积德,名存万载;

自始受姓,功盖千秋。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何姓庐江郡望。

世擅文明,雅重庐山之韵;

家传将略,克收石岭之功。

——佚名撰何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朝梁东海郯人何思澄;下联典指北宋太原人何继筠。

庐山树千枝,看看还是一本;

江河水万脉,想想终归同源。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

肇迹源庐江以来,派远流长,都是渊源一脉;

宗祠在狮岛之上,敦宗睦族,还看继述千秋。

——此联为何氏宗祠联。

缔造果然难,历十五年掌握筹持,差幸科岁偕来,免傍他人门户;

守成也不易,愿千百世灵钟育秀,喜见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纲常。

——佚名撰福建省长汀县县城何氏宗祠“学海堂”联。

吕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二、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等地。自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阳和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1、"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2、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有一支在东平县吕家庙)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

四、历史名人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 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 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 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吕 蒙: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

吕氏祠堂对联资料:

吕(Lǚ)姓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得姓始祖:伯夷。伯夷为炎帝后裔,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故封之为吕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春秋初年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六。

尚父世泽河东郡;

海陵家声锦上堂。

——全联典指吕姓的郡望和堂号。

南山仙客名声远;

渭水耆英世泽长。

——上联典指唐代道教八仙吕洞宾,号纯阳子,曾修道于终南山。元代时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孕佑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真道尊他为北五祖之一。下联典指西周初年大臣吕尚。八十多岁时,被文王立为师。

圣功雅量,夹袋储名推“将相”;

文信遗风,城门悬赏著《春秋》。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吕蒙正,字圣功。太宗、真宗时三度任宰相,以敢言著称,能奖掖后进,衣袋中分列各类人才名册,每遇朝中选贤士,便从中取出名册推存。他所推荐的吕夷简、富弼,后来都成了名相。下联典指秦国大臣文信侯吕不韦,尝著《吕氏春秋》,置于咸阳之城门,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视富贵如浮云,人间传颂纯阳子;

寄耕渔以笑咏,渭水隐居姜太公。

——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吕洞宾,号纯阳子。下联典指西周吕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

附:

字林千古典;

韵集一家言。

——佚名撰吕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吕忱。作《字林》,收字近一万三千个。下联典指晋代音韵学家吕静,吕忱之弟。他仿李登《声类》编有《韵集》五卷。

吕氏厥攸居,前五指、后九龙、下有漪流,明知气钟灵在此;

宗祠爰得所,左文峰、右笔架、中横玉屿,深思祖笃爱夫斯。

——此联为安徽省歙县蜈蚣岭村吕氏宗祠联。

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