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百家姓 > 百家姓中伍姓和余姓的来源

百家姓中伍姓和余姓的来源

| 春林2

百家姓中伍姓和余姓的来源详解

在中国的历史中,姓氏有着重要的地位,你想了解姓氏的起源历史吗?关于百家姓中的姓氏,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伍姓和余姓的来源详解”,欢迎阅读与借鉴!

百家姓中伍姓和余姓的来源

伍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伍姓出自芈姓。据《玄女兵法》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相遇。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这时伍参对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孙叔敖生气的说:"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如果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伍参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获胜。于是楚庄王就封伍参为大夫,伍参便以名为姓,成为伍氏,其后沿袭伍姓。

二、郡望堂号

【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堂号】

"孝友堂":孝是指对父母孝,友是指对兄弟友爱。春秋时的伍员,字子胥,他的父亲是楚平王的太傅;哥哥伍尚是楚国大夫,父子都是忠臣。平王听信谗言,把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杀了。伍员逃到吴国,帮助吴王伐楚,一举灭了楚国。当时楚平王已死了多年,伍员就掘开他的坟墓,打了他的尸骨三百多鞭,报了父兄之仇。

三、历史名人

伍祐:字祐之,宋代宁化人,大中祥符年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他任楚州团练推官时,重新营建了州里久已废弃的盐场,每年收入颇丰,人称"祐盐场"。

伍隆起:新会人,宋代名将。宋末,他率义军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后来,他手下的叛将谢文子杀了他,持首级投降了张弘范。当时的宋朝宰相陆秀夫十分惋惜,命人刻木为首以葬。后又派人抓到谢文子,杀之以祭祀伍隆起。

伍钝:明朝鄞人,字文琏,才识出众,长于言辞论辩,人们都劝他出仕。但他的母亲不希望他离开左右,故伍钝绝口不提仕进,一心侍奉母亲。他的母亲去世后,他结庐守墓三年,乡里称之为"伍孝子"。

伍福:字天锡,明朝时临川人,正统年间举人,历任咸宁教喻,陕西安察副使。伍福风格高迈,诗文典雅,兼工书法,编著有《咸宁县志》、《陕西通志》、《苹野纂闻》、《三吴水利论》、《南山居士集》、《云峰清赏集》。

伍氏祠堂对联资料:

伍(Wǔ)姓出自芈姓,为黄帝时大臣伍胥之后,以祖名为氏。得姓始祖:伍胥。据《玄女兵法》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其后代以祖名为姓,形成伍氏,伍胥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

系出伍胥,源承安定;

枝容世泽,孝友家声。

——全联典指伍姓的源流和郡望。

三世忠良仕宋;

廿年廉洁居官。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伍隆起,宋末,他率义军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后被手下的叛将谢文子所杀,持首级投降了张弘范。宰相陆秀夫命人刻木为首以葬。后又抓了谢文子,杀之以祭。下联典指明代举人伍佐,授河南府通判,迁赣州府同知,后擢知思南府,居官二十年,以廉介称。

武陵归隐,文定忠忱;

仁人气慨,儒将风流。

——联典指唐·伍洪、伍文定。伍洪不求仕进,隐五陵原,自号抱朴居士。伍文定,弘治进士,知吉安府。兼资文武,尚节义,喜谈兵法,有儒将风。

附:

天下翰林皆后进;

蜀中佳士半门生。

——此联为李鸿章书赠清代四川名人伍嵩生联。

安常处顺千秋裕;

定国兴邦万代昌。

——此联典出伍姓的郡望为“安定”,此为“安定”三字的鹤顶格嵌字联。

必孝友乃可传家,兄弟式好无他,即外侮何由而入;

惟诗书方能格后,子孙见闻只此,虽中才不致为非。

——此联为贵州省普定县伍氏宗祠联。上联告诫子孙以孝友处世,兄弟和睦。下联要求后代以诗书传家,即使不成栋梁,也不致于为非作歹。

余姓的来源

一、姓名起源

1、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自称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十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但此类余姓根据多名历史学家考证,实出自于西夏党项羌人.始祖为元末安庆守将余阙及同族之人.世居庐州(今合肥),后世避红军之乱逃入四川,清代又迁云南\贵州.其宗谱所载内容多与史实不符,冒认自诬其祖为元太祖铁木真,统称为铁改余氏.

二、迁徙分布

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四、历史名人

余栋臣: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象斗: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余靖: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余子俊:四川青神人,明成化年间管至兵部尚书负责督修九边长城,多次击败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他是党项羌的后人。

余氏祠堂对联资料:

余(Yú)姓出自春秋时秦由余之后,以祖名为氏。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

派系承秦国;

姓源出晋人。

——全联典指余姓的源流。春秋晋人由余,秦奉为上卿。子孙分别以“由”“余”为姓。

孙支挺秀新安郡;

祖德流芳忠惠堂。

——全联典出余姓的郡望和堂号。

安道名高四谏;

曲江德列八贤。

——全联典指北宋工部尚书余靖,字安道。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

谏草流香,当记由余遗泽;

长茅发迹,勿忘忠惠传声。

——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疏传十渐,安道引吭纳谏;

琴鼓七弦,伯牙痛失知音。

——上联典指北宋余靖,字安道,他以敢直言著称。下联典指周代余伯牙的事典。伯牙善鼓琴,与钟子期善,子期死,伯牙步复鼓琴,痛世无知音也。

附: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此联为清·嘉庆两江总督梁章钜(1775-1849)赠余姓名人余小霞联。

谏草流香,当记曲江遗泽;

长茅发迹,敢忘宋代传声。

——此联为江西省武宁石渡乡余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曲江人余靖。下联“长茅”为地名。

琴操七弦,流水高山,自有知音良友;

疏宗十渐,忠言谠论,克倾纳谏明君。

——佚名撰余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周代余伯牙的事典。下联典指明代御史余珊的事典。

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