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百家姓 > 百家姓中姚姓和邵姓的来源

百家姓中姚姓和邵姓的来源

| 春林2

百家姓中姚姓和邵姓的来源详解

你知道什么是姓氏吗?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关于姓氏,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姚姓和邵姓的来源详解”,欢迎阅读与借鉴!

百家姓中姚姓和邵姓的来源

姚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1 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 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二、迁徙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四、历史名人

1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2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3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4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5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6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7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8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9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宋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10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姚氏祠堂对联资料:

姚(Yáo)姓源出自妫姓。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帝的后裔,因生在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氏。得姓始祖:虞舜。舜是上古五帝之一,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舜的父亲为瞽瞍,生舜于姚墟,故舜也称姚舜,又因出自有虞氏,所以也称虞舜。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四位的大姓。

宗崇显赫吴兴郡;

祖德恢弘仁圣堂。

——全联典指姚姓的郡望和堂号。

文驰一代桐城派;

相辅三朝梁国公。

——上联典指清代散文家姚鼐乾隆年间进士。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惜抱轩全集》。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姚崇,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封梁国公,有政绩。

公绶写真工石竹;

思廉撰史著梁陈。

——上联典指明代画家姚绶,字公绶。官监察御史、江西永宁知府。擅长画山水,取法于吴镇、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苍润。有《榖庵集》。下联典指唐初史学家姚思廉,跟从父亲学汉史,得家学。根据家传文稿,兼采其他书籍,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编修大典光华厦;

类纂文章倡古文。

——上联典指明代诗画家姚广孝。燕王拜太子师。尝监修《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等。下联典指清代散文家姚鼐。

附:

远山岚邑近;

斜日树阴疏。

——此联为唐代诗人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诗句联。姚伦,代任扬州大都督符参军。

但觉眼前生意满;

须知世上苦人多。

——此联为明代进士姚文然自题联。姚文然,桐城人。累官刑部尚书。

立定脚跟竖起脊;

展开眼界放平心。

——此联为清代进士、书法家姚元之自题联。

抗心希古,任其所向;

含毫命素,动必依真。

——此联为隋代散骑常侍姚察《名画记》联语。

既儆既戒,惠此中国;

来旬来宣,玉于太原。

——此联为江碧山赠姚亮甫联。

邵姓的来源

一、 姓氏源流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二、 迁徙分布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2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3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堂号】

1 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2 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四、 历史名人

1 邵长蘅:武进人(今属江苏),清代诗人。

2 邵齐焘:江苏昭文人,文学家。

3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4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祖先为河北范阳人。幼随其父邵古迁居河南共城苏门山下,后在苏门聚众讲学,创办“太极书院”

。三十岁时又居家迁至洛阳天津桥畔。并与居住在洛阳的退辞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结为好友,研讨学问,评议时政,期间屡次拒绝朝廷的录用。他根据《周易》八卦,创立“象数之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和终结

,循环变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5 邵伯益:著名学者。

6邵信臣:东汉时任南阳太守,九江寿春人。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7 邵林:青州刺史。

8 邵兴: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将领。

邵氏祠堂对联资料:

邵(Shào)姓出自姬姓,姓源较为纯正,为周文王之后。得姓始祖: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

族名留誉博陵郡;

德政传声安乐堂。

——全联典指邵姓的郡望和堂号。

武翼陕州取义;

尧夫皇极传经。

——上联典指南宋武翼郎邵云。常聚数百少年藏于山谷中,袭扰金兵。跟从李彦仙守陕州,城破被抓获,不屈而死。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邵雍,字尧夫,隐居苏门山,后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有密切交往。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桑枣园丁嗜刻画;

龙图学士善丹青。

——上联典指清代诗书画家邵士燮,字友园,号桑枣园丁。芜湖人。善隶篆刻,尤嗜画。下联典指宋代进士邵必,丹阳人。善篆隶,累官京西转运使。后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成都。

国子监诗文藉藉;

东陵侯执瓞绵绵。

——上联典指唐代国子监邵谒,博通经史,为诗多刺时事。下联典指汉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寓居青门外种瓜,以东陵瓜或青门瓜名闻遐迩。

附:

花含步辇空间出;

树杂帷宫画里行。

——此联为唐代诗人邵升诗句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向人言。

——此联为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自题联。

人称其才,我称其德;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此联为清代名人刘墉赠邵志联。

如玉如金,诗文藉藉;

有家有室,执瓞绵绵。

——佚名撰邵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唐代国子监邵谒。下联典指汉邵平。

疏特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

功臣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此联为明代尚书邵文庄公祠联。

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