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传统文化 > 国画的起源和特点

国画的起源和特点

| 金红

国画的起源和特点

 国画的传承并非就必须什么高雅殿堂的支撑,家中常摆的画作也是国画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画的起源和特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国画的起源和特点

国画简介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国画起源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甘肃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

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主题约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如宴乐、射礼、表祭等;如赵固出土的《刻纹铜鉴》,集中表现了贵族生活的仪礼活动;另一类是描绘水陆攻战的图象,以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为代表。其他百花潭铜壶,故宫《宴乐铜壶》都有表现战争景象的图画。这些画幅中,有水陆交战、坚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节。还有描绘水战、陆战的阵势中,表现了冲锋击杀攻坚的细节。士兵有的执剑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动。这些艺术手法,给汉画石刻、砖刻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明代绘画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明初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生产力的恢复发展提供了保证,至明嘉靖、万历年间,经济文化趋于繁荣昌盛,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传统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得以总结,并蕴含着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领域灿烂繁盛,并产生新的变化。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由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绘画。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谢环、李在、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吴伟、张路。明代绘画中期,苏州崛起“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声势煊赫的“吴门画派”,弘扬文人画传统,唐寅、仇英兼取“院体”、文人画之长,形成新的面貌。代表画家有:周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文嘉。明代绘画后期,山水画成为主流,文人写意花鸟画也迅猛发展,画坛尊吴门画派为首。代表画家有:张宏、徐渭、陈淳、篮瑛、项圣谟、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

自唐宋以来,画家对于国画的创新一直延续至今,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风格。到了明代群星闪烁的“吴门画派”不仅代表着明代绘画的最高水平,而且还在师古与创新的探索中,为后世开一新河。到了吴派后期,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国画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种是工笔画,工笔即细笔,手法表现较为细腻,又分为工笔淡彩和工笔重彩,前者颜色淡雅,后者色彩厚重,宋代的院体画便是工笔画的一种。

第二种是写意画,写意画重在画作思想的表现,这种画作多画在生宣上,能够较为直接地抒发作画者的情感。

第三种是没骨画,没骨画要求作画者不勾轮廓不打稿,整个画画过程也要胸有成竹地一气呵成,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便有关于没骨画的记载。

第四种是水墨画,这类画作在国画中极为常见,它是由水和墨进行特定的浓度调和后创作出来的画种,进阶的水墨画也渐渐开始有了彩墨画作,色彩呈现方面更为缤纷。

第五种是白描画,“白描”二字在文学创作中指的是用不加渲染的简练文字写作出来的文学作品,而在国画中,白描画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加修饰的作画手法,其中北宋画家李公麟绘制的《免胄图》便是白描画中的首推代表作品。

中国画的表现特点

(一)用笔之妙

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历史悠久,运用线的轻与重、粗与细、浓与淡、虚与实、长与短、干与湿等不同的笔法来表现物象的轮廓、体积、形态、质感。在山水画中,线条与点染交相呼应,一山一水,顿生情意。在花鸟画中,常使用双勾设色法,先用双勾法绘出物象的轮廓,注意墨色的浓淡、粗细,再进行填彩着色,准确描绘出绘画对象的神态、情趣。在人物画中,画家线条勾勒的功底则更需深厚,不同人物的身份、体态和性格等,都需要在线条的刻画中得以体现。皴法是画家在画山石时,勾勒轮廓后,为了显示山势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的技法之一。画家为了逼真地表现自然山水,常常综合点、线、面的三种皴法:点皴用来表现山体的侧面、体积和杂树、草丛等;线皴用来补充山石的重量感与质感;面皴用来表现山石的外形、纹理等。擦,是为了补充皴的不足,以擦破除染后的板滞和单薄,增加空间感与质感,使得山石树木显得气韵生动,分为干擦和湿擦两种。干擦法,先勾皴,待水墨干后,再用干笔涂擦,墨色渐淡至虚无;湿擦法,先把画面打湿再进行勾皴,趁湿涂擦。在实际绘画中往往皴擦混用,以达到苍润的意境。点,用来表达物象的虚实气势与立体感。有圆、尖、干、湿等不同方法。以浓淡、虚实、大小不同的点,簇积成大点染面,加强物象体面上的起伏变化的质感。

(二)着色之雅

从绘画史来看,中国画一直以色彩取胜。中国画的色彩在秦汉之前以青、赤、白、黑、黄为主;魏晋时期,青绿兴起,直到唐宋;宋元以后,黑灰白的水墨画和淡彩的浅绛画成为主流。在人物画中,画家采用浓淡相宜的线条精细勾勒出人物与象,着色细腻丰富,亮色体现阳光、富贵等视觉感受,暗色体现阴冷、深沉等视觉感受。按照色彩的晕染程度,山水画分为重青绿、淡青绿和浅绛山水三类:重青绿以物象勾勒物象的轮廓,以石青、石绿等重色为主色;浅青绿以水墨为骨,色彩为辅,在水墨皴染的基础上,略施石青、石绿等色,给人以温润清秀之感。浅绛山水,在水墨勾皴点染的基础上,赭石为主色,画面清淡明艳。中国画色彩丰富,追求敷色与物象之色似,独具匠心,雅致精奇。

(三)水墨之韵

水墨画作为中国文人钟爱的绘画种类,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水墨画的关键就在于水和墨的调和。水作为水墨画的韵气之所在,水的流动美感加之深邃的墨色,黑白相间,干湿相成。墨分五色:焦、浓、黑、淡、清,国画家黄宾虹在《画语录》中将用墨的方法分为六类:浓墨法、淡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一幅水墨画,为取得浓淡相宜的水墨层次,画家主要运用积墨法、泼墨法等。积墨法,先以淡墨画出物体轮廓,然后用渐浓的湿墨进行加深,层层晕染,墨色浑厚自然。泼墨法,以饱满的笔墨在在纸上纵情挥洒,形成水墨酣畅淋漓的自然效果。但由于泼墨画难于修饰,具有不可抗力,所以多用于大写意画。

(四)构图之奇

构图,在经营画面的对象空间的位置上置陈部势。好的画面经营是画作的重要基础。画面要求虚实相间、主次分明。中国画借鉴文章构法,讲究开合相济、虚实相间,一起笔开,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为表达画家的精神世界,画家常常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不同的年代、空间的表现对象组织在一幅画中。虚实相宜,使画面活泼生动,空灵有致。留白致画面延伸出无限心意,给观赏者留下无限遐思。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

不同的时代、出身和际遇,造就画家的独特风格和审美理想,带给人们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富贵之气、野逸之情、黍离之悲、怪诞之美、生活之趣等,都是中国画的意境总结。画家在认知、表现外物世界时,通过主观的思考和内心思考,不拘泥于形式,强调以自然物象作为传情达意的中介,强调对自然物象神韵的表达。托物言志,寄情山水,先立意,后落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形象与写意上,中国画注重形似,注意写实,不片面追求外在的形象之美,同时注重表现物象的意趣之美,追求“形神兼备,不似之似”。在笔墨和赋色方面,中国画以其超强表现力的用线方法,强调用笔的重要性,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在构图与布势上“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在意境与气韵方面,要求作品神足而韵生,韵具则神愈全,神韵具存,生动有致,将画家的才情与精神传神地表达出来。浸润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成长的中国画是一门集文学、书法、印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深深继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画以载道,儒、道思想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画家通过绘画来表达儒家道德伦理,将艺术为载体,实现政治教化目的。画家更是为此目标,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品行高尚之人,画品即人品。更有无数画家借助梅、兰、竹、菊、松等形象,寄寓自己的高洁情操、爱国情怀。画溢诗情,画是无声之诗,诗画相渗相容,是诗画艺术的最高境界。画家通过对现实山水的观察、构思,实施在纸上,抒发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画面蕴含着诗一样的意境,具有韵外之致、像外之意的美感。画溢诗情,是文思才情的展现,是精神意蕴的共鸣。哲学是诗学之魂,诗学是哲学之灵,中国画正是将哲学与诗学融为一体,将中国文化以画展现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不仅标志着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也是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现。


3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