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传统文化 >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 枝寅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那么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1、敬拜

有一种民俗说法,中秋节起源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每家每户都要祭拜土地神灵。其深层心里其实就是感恩土地,回报土地,敬重土地,因此人们把这种活动叫“秋报”,就是在秋天报答土地对人类的慷慨无私馈赠。

2、谢母

故乡的月亮是属于母亲的。中秋佳节的团圆,是被伟大母爱所包裹的家庭盛会,当每一个子女分享丰收喜悦的果实时,看着自己的母亲主持祭月的活动时,会自然想到母亲生养子女的不易,辛苦稼穑的不易,操劳家务的不易。仰望中国哲学中代表阴的明月,自然会想到母亲就像月亮,母亲给家庭每一位成员以无尽的温暖,哺育孩子们健康成长。

3、团圆

中秋节的团圆是很有意味的。凡是能在这一天回家的,想办法都要回家的。从物理意义上看,人们崇尚圆的东西:敬拜的月亮是圆的,吃的月饼是圆的,祭祀的水果是圆的。从心里愿望上看,家人团聚叫“团圆家”,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饭叫“团圆饭”,过的节叫“团圆节”。那种心理意义上的圆满、圆合、圆润、圆和之意,已经深入到人们灵魂中,昭显到行动中,连送节送礼都要照顾到必须送的亲戚亲属中,讲究个圆满,圆美。

4、和谐

节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拉近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节气,节气,说的就是一种顺和之气,吉祥之气,和美之气、热闹之气。团圆的文化民俗本意就有和谐的成份在,将团圆予以延伸,就有了家庭的和谐,朋友的和谐,亲戚的和谐,亲属的和谐,社区的核心,村镇的和谐,民族的核心,国家的核心,世界的和谐。

中秋节有什么来历

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有哪些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人们通过在中秋节赏月来寄托情怀,也是人们渴望团圆的美好心情。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诗有多篇中秋赏月诗,如王建有诗:“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写道:“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中秋节对中国人的意义

1、团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5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