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寒食节的由来和风俗

| 杨杰

2024寒食节的由来和风俗

1、禁火吃冷食:这是寒食节最基本的习俗,也是寒食节的名字的由来。禁火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或者祭祀大火星,也是为了防止山林火灾。吃冷食是因为禁火而无法烹饪,所以只能吃一些不用火的食物,如饧、粥、饼、饺子、青团等。这些冷食也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如饧象征团圆,粥象征清明,饼象征平安,饺子象征财富,青团象征春色等。

2、祭祖扫墓:这是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也是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的主要原因。祭祖、扫墓是为了缅怀先人,表达孝思,也是为了祈求先人的庇佑和祝福。祭祖、扫墓的方式有很多,如献花、烧香、烧纸、敬酒、拜拜等。祭祖、扫墓的内容也有很多,如念经、诵经、唱歌、说话等。

3、踏青游玩:这是寒食节最欢乐的习俗,也是寒食节与上巳节融合的主要原因。踏青、游玩是为了享受春天的美好,放松身心,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踏青、游玩的地点有很多,如公园、山林、田野、河边等。踏青、游玩的活动有很多,如荡秋千、斗鸡子、蹴鞠、打毯、牵钩(拔河)、咏诗等。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习俗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根据传说,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始终陪伴在其身边,甚至曾割自己的腿肉熬汤献给晋文公。晋文公成为君主后,虽然感激介子推的帮助,但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忘记了他。介子推因不满晋文公对其功绩的忽视,选择隐居并最终与母亲一起在山上被大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决定在他死难的这一天禁火寒食,不再生火做饭,而是吃冷食。从此,寒食节就设立了,它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象征着对忠诚和牺牲的敬仰。

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