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端午节历史人物是谁

| 杨杰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习俗我们了解不少,其中就有吃粽子,划龙舟等事项,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也会去了解相关的人物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端午节历史人物是谁_端午节起源人物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端午节历史人物是谁

端午节历史人物是谁

端午是为纪念屈子投江,这一影响最大的说法早在战国时就在楚地流传了。然而与此同时,吴国流行的说法是为纪念伍子胥。想当年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兵败投降被俘。伍子胥屡屡劝谏吴王夫差要彻底消灭越国以免后患,奈何吴王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认定伍子胥谋反,派人赐属镂之剑,令其自绝。伍子胥愤恨不已,自尽前嘱咐家人,死后要将自己的双目挖出,挂在东城门。他要亲眼看着吴国怎样被越国所灭。吴王夫差闻听大怒,将其尸体抛入江中。百姓爱其忠贞,哀其不幸,划龙舟救捞其尸身,又在江边立祠纪念,遂成端午风俗。

而越国流行的看法却是为纪念越王勾践的,称勾践被夫差所俘,卧薪尝胆,放回后拼命训练水师,最终一举消灭吴国,故有龙舟竞渡,以示对当年水战成功的纪念。

汉代推崇孝道,关于端午节,又有为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曹娥年十四,东汉会稽上虞人。其父溺死后日夜痛哭,端午日竟投江,三日抱其父尸浮出水面。又有说曹娥是伍子胥之女,投江为救父亲,等等。

可见,上述诸多传说不仅有时代特色,也有“地方主义”色彩,还彼此交杂。民国时期,江绍原等民俗学家认真分析了这些说法,认为大都为后人附会,因为早在屈原前,端午节已在各地广为流行了,其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禳灾”而已。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为阴气始盛之月,初五则为阴气始盛之恶日,故这天当祛邪避恶。五月初五何来“恶”?盖早期历法运算不甚精密,农历端午和阳历夏至日接近,如西晋周处《风土记》就称时俗重视端午,因其“与夏至同”(《太平御览》卷三十一),而夏至这天,太阳移至最高点,此时“阴阳争,死生分”(《礼记 · 月令》),恶毒凶邪之气尚盛,故疾疫易流行,百事多禁忌,如不可剃头晒被、糊窗盖屋、迁居流徙等。更有甚者,此日亦不可生子。据《史记 · 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田婴之妾恰逢此日生育一子,不忍扼杀,遂偷偷抚养成人,后田婴得知,大为光火,斥责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意思是,端午所生子女,身上邪气过多,长大后会“妨”父母,男害父,女害母。因此,为避此恶气,民间也想出许多办法,如浴兰汤,饮雄黄,悬朱索、桃符、艾草于门户之上,以五彩丝系臂等,食粽也是祭神祖以求福祉的遗存而已。

不过,时俗节令一代代传下来,不断往里面加作料,这就是文化的延续,它可以让节日更有意味,也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上述分析看,先后有四位历史人物入围“端午人物”,他们的人生故事也都令人感动,但何以屈原最终胜出呢?

民俗学家们又好好分析了一下,觉得屈原是忧国忧民悲愤而死,伍子胥是被逼无奈而死,曹娥是为父亲尽孝而死,勾践只是为了庆贺成功。相比之下,大概人们更推崇屈原的爱国情操。屈子不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这种对家国的爱是一种“大爱”,相比之下,伍子胥个人的恩怨情仇和曹娥对父亲的“小爱”等均不能比拟。更何况,屈原才华横溢,是位大诗人,社会影响力巨大。屈原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此,从屈原身上,人们能看到诸多美好品格:正直峻洁、刚正不阿、超凡脱俗、宁死不污、殉身理想、九死不悔,等等。诸位历史人物中,屈原人气最旺,有良好公众形象,最终入选“端午人物”理所当然。

闻一多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曾谈及上述现象,认为节俗的产生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些实际需求,而后世的附会,只不过是姑妄言之的“谎”而已。不过,在儿童教育上,这些聪明睿智的“谎”却可发挥不小的积极作用。这也就难怪,迄今为止,在民众妇孺眼里,忠贞爱国的屈原仍然是端午来源的正解。

端午节起源人物有哪些

与端午有关的人物有曹娥、钟馗、海瑞之母等。

(一)曹娥。曹娥(130—143),东汉上虞人。其父曹盱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停。五月初五,曹娥也投入江中。三天后,人们发现曹娥抱着父亲浮出江面。此事传到县府,上虞县官把她葬于江南道旁,命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颂扬她的孝行。在今浙江绍兴尚存曹娥墓,而东汉曹娥碑已失。在《会稽典录》中说:“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迎波,沉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后来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镇改为曹娥镇,父亲淹死的舜江更名为曹娥江,至今仍沿袭此名。在古代二十四孝中,也记有曹娥的事迹。1985年曹娥庙重修后开放,被称为江南第一庙。南北朝以来,先后加封曹娥为灵孝夫人、福婴夫人等称号。

(二)钟馗。民间认为钟馗是捉鬼大元帅,只要画上他的像就能保佑一方平安。最早的记载,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说唐玄宗时海晏河平,国泰民安,这天玄宗游玩回来得了大病。太医们千方百计治不好,朝野上下不安。一天晚上,玄宗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在追逐,一会儿大鬼就抓住小鬼,撕下衣裳把他吃了。他问大鬼是什么人,大鬼就说我叫钟馗,考武状元落了第,就发誓要帮助陛下扫清天下妖孽。玄宗醒来后便觉得神清气爽、百病皆无了,第二天就让吴道子按梦境画钟馗像,并诏告天下都画此人像,以祛邪魅,兼净妖氛。此故事源于吴道子钟馗画像的题记。

钟馗是唐代终南人,长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很是丑陋吓人。他与好朋友杜平一起参加应试,名列榜首,但皇帝嫌他太丑不堪夺魁。钟馗又气又恼,便一头撞死在廷柱上。传说阎王觉得他秉性耿直、才学未展,便封他为平鬼大元帅,让他前往人间捉鬼拿妖,后来才产生了为唐玄宗救驾的故事。明代以后,又成为五月石榴花之神,兼司端午克制五毒之任。五毒,大概指蛇、蝎、蟾蜍、蜈蚣、蜘蛛之类。还有钟馗嫁妹的传说,是钟馗嫁魅的讹传,但也形成了美妙的故事和戏剧。剧中,阴司判官钟馗已经身死,不能还阳,但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心中一直牵挂。他为妹妹办嫁妆,又让小鬼们抬轿子,风风光光把妹妹嫁给同乡杜平了。

(三)海瑞之母。在河北、山西诸地,传说明代大臣海瑞是人瞎子(猩猩)所生。海瑞父亲每年和同乡乘船入山采金刚石。一次误时船走,他被人瞎子掳于洞中。人瞎子不吃掉他,却采摘野果让他充饥。他虽然思念家乡和亲人,却无奈与人瞎子做了夫妻,生下一儿一女。原先人瞎子怕他逃跑,每次出去打食都要用石头堵住洞口,有了儿女后便不再堵洞。这天,父亲抱着儿子海瑞出洞来玩,突然想到今天应该是家乡来船的日子,便奔往江边。正巧有船开来,他就抱紧儿子跳到船上走了。这天便是端午节。人瞎子回来一看没了丈夫和儿子,马上哭叫着奔往江边,望见一只船已经走远,呼喊也无人答应,就回头掐死了女儿,自己也跳江而死了。海瑞长大后入朝为官,素有廉名,号称为海青天。他江边祭母,为万民效仿,形成了端午节用粽子祭江的习俗。

山西一些市县还有明初大将常遇春端午祭母的传说,也属异生型故事。还有说纪念《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的,因为端午节许仙非让她喝雄黄酒显了原形。

与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人物

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有孟尝君、王镇恶、马援等。还有端午纪念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说法。因为《史记》中说,孟尝君是五月五日出生。那时的田婴有40多个儿女,一个小妾五月五日生下田文,田婴便对妾说,这孩子出生不吉利,不能把他抚养成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不举五月子”,说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妨害父母,要不得。后来《风俗通》中也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在《宋略》中记载:王镇恶是端午出生,家人要扔掉他,爷爷却阻拦说,过去孟尝君这天出生当过宰相,我的孙子会振兴我们家族的,就起名叫他镇恶吧。自汉朝以来类似这样的记载还出现多次。民间也有说这天是纪念三国伏波将军马援的。

1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