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清明节上坟有哪些忌讳

| 宋佳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其中一个节气,但很多人对于清明却不是很了解,那么清明的禁忌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4清明节上坟有哪些忌讳,欢迎参阅。

清明节上坟有哪些忌讳

清明节上坟有哪些忌讳

1、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俗语说:孕妇上坟,喜冲棺人;意思是,喜身冲棺对先人不敬,同时也对胎儿和孕妇的身体不利.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

2、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民间传统说法: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扫墓拜祭,因为不同族亲的人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当然,如果参加的是公祭应该除外。

3、忌穿大红大紫

清明节忌讳穿大红大紫去上坟,建议穿上素色的服饰。

4、忌嘻骂,非议先人

墓地为庄重肃穆的地方,切勿大声喧哗、嬉戏玩笑等。要知道坟地毕竟是阴灵沉睡之所,嬉笑怒骂会滋扰阴灵,是大不敬,非议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过他人的墓地,也不要对逝者品头论足,这是亵渎的行为。路边有坟墓时候,行走或是站立,都应该毕恭毕敬,应怀有恭敬之心。扫墓过程中,不应该将碎石碎土扰动地太多,以免影响周围环境。

5、身体欠佳者尽量避免扫墓

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最好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说的难听点就是邪灵上身,因为阴晦之物最喜气运低迷的人,这种人缺乏人气,容易侵犯。

6、不可在先人墓地照相

扫墓时要拍照的注意了,举头三尺有神明。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随意的照相可能引来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运势。

清明扫墓时间有规定吗

清明扫墓时间一般建议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进行扫墓。原因就是墓地的阴气是很重的地方,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正好是阳气最足的时间,能镇压得住那些阴气。清明扫墓时间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

清明节的特点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除东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区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如果冷空气偏强,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10℃的低温阴雨天气,日照不足,会给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华南因地理位置偏南,临近海洋,当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影响时,开始出现较大的降水,称为华南前汛期。当雨带中遇到热力对流旺盛发展时,会有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形成较大的暴雨,值得警惕。

清明节的风俗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别称简介

1、踏青节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清明节的来历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2、鬼节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3、祭祖节

指祭祀祖先的节日。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除夕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四大祭祖大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同祭祀祖先。

4、行清节

是清明节的别称,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行清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16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