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国际熊猫节和国际熊猫日区别

| 淑娟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地区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那么国际熊猫节和国际熊猫日有什么区别?今天小编整理了国际熊猫节和国际熊猫日区别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熊猫节和国际熊猫日区别

国际熊猫节和国际熊猫日有什么区别

1、日期不同:国际熊猫节定于每年的9月22日,国际熊猫日是每年的10月27日。

2、设立机构不同

2017年10月27日,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期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办公室发起将10月27日这一天作为“国际熊猫日”。

国际熊猫节的起源

1993年是我国发起拯救大熊猫运动10周年,成都举行了“国际熊猫节”,以后每年9月22日成为国际熊猫节。

国际熊猫日设立背景

自1980年受中国政府邀请进入中国以来,WWF引进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方法,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与政府和在地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大熊猫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培养保护区人员能力,建立示范区,实现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与政府部门合作,通过支持巡护、监测和普查工作,了解大熊猫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状况,为大熊猫保护的决策和规划提供依据;通过提升当地社区保护意识、发展环境友好型替代生计等方式,努力减少社区生活对该区域造成的资源压力,为大熊猫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经过中国政府和WWF等组织的共同努力,在国内外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 2015年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已恢复到1864只(1980年约1000只),栖息地面积达25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增至67个。多年的保护工作在促进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同时,改善了栖息地质量,维护了大熊猫分布区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WWF在中国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大熊猫保护,而是覆盖了东北虎、江豚、雪豹、麋鹿、候鸟等野生动物栖息的长江流域、黑龙江流域、湄公河上游流域、黄渤海生态区和青藏高原等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同时也拓展到气候能源与变化、可持续消费、绿色金融等可持续发展与保护领域。WWF与中国政府、合作伙伴携手,在中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中不懈努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大熊猫的形态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大熊猫的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1200米-4100米,主要在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

5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