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年和春节是不是同一天
藏历年时间和春节不一样。但2024年的藏历新年与春节完美重合,2024年藏历大年初一与农历大年初一都在2024年2月10日!
要说一年中大家最为关注的节日是什么,春节肯定会排在首位,不过由于地域文化的关系,我国很多地方的春节的节日都是不一样的,例如藏族,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藏历元月1日开始,持续15天。藏历新年与农历新年时间相隔有3种情况:同一天、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
藏区家家户户都会有一本《西藏天文气象历书》,作为安排农事、节日庆祝、婚丧嫁娶等一系列日常事务的依据,因此,每年春节和藏历新年的时间也都是依照该历书中的时间而定。每年的《西藏天文气象历书》便是由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的专家们编写完成的。
藏历新年的确定与藏历纪年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在藏历推算中,沙盘是藏历推算中用到的最基础也最不可少的工具。追溯历史,我们得知公元前100多年前,住在雍布拉康上的一位纺织老母,勤劳聪慧,她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总结出了日、月以及星期的变化规律,形成了《纺织老母月算》。
从那时起,青藏高原上便产生了物候历,后来人们还引进了时宪历和时轮历。随着时间推移,又引进了五行的运算方法以及占音术等,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天文历算。可以说,藏历是在西藏原始物候历的基础上,吸收了多种历法精华,从而形成的历算体系。
与农历新年一样,清扫房屋是每家每户必做的基本活动,辞旧迎新之际,藏民们还会在灶房的墙上贴上“八瑞相”图案,寓意吉祥。这一点与我们贴年画、春联是同一个意思。有些人家还会在房梁点上白粉点,表示人丁兴旺、粮食满仓。
在美食制作方面,藏民们会制作一种叫“卡塞”的酥油饼干,形状各异既可作装饰的艺术品,又可以用来款待客人,在节日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会有吃“古突”的习惯,也会在古突中包上一些像是钱币,盐巴,辣椒等小物件,吃到什么就预示着什么,和除夕夜往饺子里包硬币的意义很相似。
新年前十来天,辛苦了一年的牧民群众就开始了过年的各项准备。除了祭祀祈福,每家每户还要杀牛宰羊、购置和操办各种年货。此时,你如果走进一户牧民家庭,必然会看到人参果、奶渣、酸奶、糖果、肉包子、牛羊手抓肉等丰盛的年货,其中用酥油和糌粑搅拌做成的蕨麻,俗称点心,是牧民过年必不可少的食品。
“古突”是牧区群众在每年藏历11月29日食用的一种面疙瘩粥。牧区群众喜迎“古突之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藏历11月30日,牧区群众称之为“南岗”,有除夕之意。
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将干果、糖果、点心等层层放在盘子里,摆在桌上,还要放好在专用器具里用酥油、糌粑堆成并插有麦穗的“卓索切马”,上有日、月、吉祥八宝等装饰,以祝来年如意。
初一,是牧区过年最主要的一天。清晨,男子早早起来梳洗打扮,去背新年第一桶“泉水”。到了泉边,先将手里的藏香插于泉边上方进行祈福。背回新水,主妇开始烧火、熬茶,此时家里小孩们随之起床,主妇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备碗,茶碗里放上酥油、人参果酸奶等食料。
数千年来,牦牛与牧民群众相伴相随,在牧区生活中牦牛更是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牧区小年中有一个传统习俗,早早起来给牦牛牛角上抹酥油,给牦牛喂用糌粑弄成的糊,这一天牧区户户都不挤牛奶,让小牛吃的饱饱的,也不用离开母牛。
据说,给自家牦牛抹酥油,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牲畜增长,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家中的桌上,则摆放着牛羊肉、麻花、肉包子、各种糖果等。各家按辈分顺序,人人各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祝贺道:“扎西德勒”。
索县牧区过年还有一项特殊习俗,就是“小孩过新年”,太阳一出来,索县若达乡8村6岁到13岁的小孩都拿着袋子全村挨家挨户拿零食和玩具。
各家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欢聚在家里,按辈分顺序坐下。长辈祝大家吉祥如意,晚辈贺祝长辈健康长寿。接着,家人喝茶饮酒,吃各种食物,屋外天寒地冻,屋内却是暖意融融。
这一天全村的村民欢聚一起唱歌跳舞,大家一直娱乐到黄昏时分方才散去,而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相互登门拜年,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三至五天。
冬季的拉萨街头节日氛围浓烈,如果您想要体验最最正宗的藏传佛教传统,可选择冬天去西藏,在藏历新年期间加入藏族人民的狂欢队伍。这个时候游客更少,走上街头的本地人更多,富有藏族特色的传统新年庆祝活动可以让您更加融入当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