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芒种节气的含义有什么

| 枝寅

芒种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节气,芒种节气是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时刻,是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了,南方的水稻开始插秧,北方的小麦开始收获,那么芒种节气的含义有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芒种节气的含义有什么

芒种正值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这一“收”一“种”道出了人生大事,不过种和收;有种,才有收;种好,才能收好的人生道理。

《农历书》中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释义曰:”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元 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著作中,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稻谷类作物可以播种”。水稻种植一般是在以水田为主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对于北方地区而言,“芒种”是麦子成熟的时节,因此亦有对“芒种”的含义解释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增添了麦子收获,既涉及南方的水稻播种,也涉及北方的麦子收获。

芒种节气的特点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着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之后三伏天也即将到来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芒种农事

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忙夏收,是因为麦已成熟,需及时收晒。忙夏种,主要是指回茬秋收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等夏种作物,因其可生长期是有限的,为保证到秋霜前收获,需尽早播种栽插,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忙夏管,因为芒种节气之后雨水渐多,气温渐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种的庄稼已进入需水需肥与生长高峰,不仅要追肥补水,还需除草和防病治虫。

12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