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代表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寒节气有什么含义,以供大家参考!
我国古代将小寒节气古人认为小寒三候(大约为每年1月5日-20日,共15天)分为“三候”每侯5天。
一候雁北乡 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二候鹊始巢 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三候雉始鸲 “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是日,一般杀鸡宰鸭或买羊肉,人参等药物炖食,也有用糯米、龙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者。立冬进补以度严冬。
按顺序小寒是24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腊月迎春中的一个节气。小寒时,太阳视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5日或6日,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和“街上走走,金钱丢手”两句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节气的寒冷。同时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
等到冬至过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在此节气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我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在南方最寒冷的时候是小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小寒时是干冷,而雨水后是湿冷。
这里的小寒,可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哦。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所以这段时间,大家要做好御寒保暖的工作,避免寒气侵袭。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小寒为什么是最冷的时候?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所以小寒是不是最冷的,具体也要看当地的气候变化。
一、村子里的老人希望在小寒节气时下雪,其实就是盼望着冬天的天气能冷一些。如果在小寒节气前后下雪的话,在小寒到大寒这段时间天气会越来越冷,天气寒冷、降雪多,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好处,在寒冷的天气下,潜伏在庄稼地里的害虫虫卵和病菌都会被冻死,雪花在融化后形成雨水,可以补充庄稼生长所需水分。此外雪花中还含有丰富的氮元素,是庄稼返青时必不可少的养分,所以农民在小寒节气前后会特别期盼降雪,因为在小寒降雪也就意味着明年庄稼有个好收成。
二、其实在小寒节气前后降雪不仅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好处,也对我们的生活有好处。近几年一到了冬天大家都会被雾霾困扰,降雪会使天气变的寒冷,冷气流也会很活跃,可以将天空中的雾霾吹开,还大家一个清新的世界。此外降雪后空气也会变的潮湿,也可以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