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夏季第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指午,为夏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至有什么讲究禁忌究,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至的禁忌及讲究
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也就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
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不可割草或动土
夏至前后之所以不可动土,乃是为了避免因来自土壤的热气而中署。若在此期间割草,常因热气而发高烧。土壤当然也是活的,因此,土壤中储存相当程度的热能,就在夏至期间放出,以便维持正常。
此时土壤所含的氮、钙、铁等许多元素引起混合作用,对人有害的物质漂浮于跟地表大约一公尺的厚度。吸人此物质,有害人体健康。
倘若无法了解自然的运行,也会对我们的生活发生灾害。家居风水也是基于自然与人的融和而成立的,所以不能忽略自然的运行。
不要贪甜
夏季天气炎热,十分容易出汗。有些人觉得多吃一些甜品、多喝一些软饮料,有助于振奋精神。甜食固然有助于补充体力,但是,如果在夏季吃糖过多,可能会引发痱子、高血糖等一系列身体疾病哦。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也一定要注意少糖。
不要贪凉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气温高,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热的生理反应。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这时,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阳气已逐渐衰退,过食生冷会进一步伤及肾阳,造成洞泻不止。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热湿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如果不从饮食上进行纠正,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胃肠疾病,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女性有经、带、胎、产的特殊生理过程,容易气虚血亏,血的特性是喜温恶寒,所以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宫寒症引起白带过多,痛经,甚至不孕。中医治疗不孕症首先要求忌生冷,所以夏季吃生冷一定要节制。
不要怕苦
苦味食物虽苦,但可是十分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哦。苦味食品是“火”的天敌。苦味食物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生物碱、尿素类等苦味物质。在夏季,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不管是凉拌,炒还是煲汤,只要能把苦瓜做得熟、并且不失“青色”,都能达到“去火”的目的。除此之外,将苦瓜与其他蔬菜水果用搅拌机研磨成蔬菜汁,也是夏日不错的饮品。
燥热的食物要少吃
夏至不能吃热性食物,如胡椒、辣椒、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茴香、桂皮等,以免助热生火。
一、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
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晚间尤其忌食此类食物。晚上也要注意不要吃肉、面、冷、油腻的东西。不那样的话,就能看到腹胀、腹泻等疾病。
喝太多茶,特别是空腹喝茶,茶容易消耗人体的阳光。喜欢咸的人,咸的味道会把茶引入肾脏,使焦肾阳闪烁,容易患手脚疼痛的瘫痪症和下元虚寒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疾病。因此,夏天喝茶最好在饭后喝两到三杯,有饥饿感的话马上停止喝。
二、避免冷水入浴:
冷水入浴是许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天炎热,人汗孔肌肉泄漏,寒气容易侵入体内,阳光暗淡。手脚发冷小腿肌肉转动,眼睛看不清楚,原因不明的发热症发生。同时,即使用热水洗澡,也要注意洗完澡后避风,尤其是对孩子来说。
三、避免夜卧贪婪:
古代有一个人,因为家人代代不长寿,所以特别咨询养生师彭祖。彭祖和这个人一起去那个家仔细调查,发现这个卧室的墙上有个洞。这个洞对着睡着的人的头,彭祖堵住了那个洞。从那以后,那个家人还是长寿了。原来,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头是人体阳气的聚集点,夜间卧床不起,阳气容易折断,长时间阳气散落而死。因此,我们现代人特别注意,晚上睡觉不能整夜打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容易引起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很严重。不要让孩子睡觉后感冒。否则,容易患手足痉挛、口不开、风瘫等疾病,人们往往不知道其害处,所谓爱的深度非常有害。俗话说,避风就像避箭一样,避色就像避乱一样,减少时间服装,减少饭菜的养生口诀,可以理解为夏天的养生要求。
热面: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夏至羹: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生菜、凉面: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夏至蛋:湖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湖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馄饨: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荔枝: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夏至饼: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芽、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新麦: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豌豆糕: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过水面: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麦粥: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狗肉: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苋菜和葫芦: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菜,寓意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圆糊醮:“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1、忌讳剃头理发
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夏至日忌讳剃头的习俗来源于清朝时期,据说这天不仅要按时起居,不准撒谎骂,而且这天如果剃头理发则影响人的财运。
2、忌坐门槛
江苏、浙江等地,夏至日坐门槛,俗信坐门槛就会患疰夏,夏至日气温比较高,因此最好坐在阴凉的地方。
3、忌有雷雨
农谚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对农民来说,最害怕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因为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忌讳夏至日打雷和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