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过年习俗有哪些
1.掸尘:腊月二十三前后,家家户户扫尘土,即打扫卫生。腊月二十四为“扫尘日”,举行年终大扫除,家家清扫蛛网扬尘。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3.守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
4.拜年:拜年是指在春节期间拜访亲友,祝愿彼此健康幸福、万事如意。在汉代,拜年习俗已经出现,当时称为“拜节”。到魏晋时期,人们就认为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5.吃年夜饭:据史料记载,正式将这餐命名为“团圆饭”是在宋代。而古时这餐大多都是在大年三十这一天的下午来吃。
在腊月期间,人们要进行一些活动,打扫房子,腌制肉类食品,制作糕点等等,为过年进行准备。在除夕这一天,家人团聚,共进晚餐。在晚上,燃放烟花,吃团圆饭,祭祀祖先,然后守岁。年初一,人们互相拜年,赠送礼品,给孩子红包,吃年糕和饺子等。在元宵节,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