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上下五千年 > 历史上官婉儿故事

历史上官婉儿故事

| 明君

历史上官婉儿故事_历史人物故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我的“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第二本(第一本是《狄仁杰真相》),《百家讲坛》播出时名为《发现上官婉儿》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上官婉儿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历史上官婉儿故事

历史上官婉儿故事

这个名字很接地气,与近期的上官婉儿墓考古紧密相连,而内容实际上是以考古为切入点,重点谈唐代传奇女性、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的一生。所以,纸质书出版时采取了现名。电视讲座一共五讲,讲稿加起来不过四万余字,而纸质书文字增加到十多万,将许多电视上未能讲透的事情放在这里备述,以飨读者。

电视讲座最大的遗憾就是录制时间乃在2013年12月中旬,而关键性史料上官婉儿墓志在2014年1月始公布,不过电视讲座中的缺憾恰巧可以在这本小书中得到弥补。墓志大大弥补了史书的不足,告诉了我们很多新的信息,例如上官婉儿的籍贯,她的婚姻,她与太平公主[注: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是唐朝的女性政治家,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同胞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的关系,她对韦后和安乐公主[注: 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幼女。684年,生于李显被武则天废掉帝位贬谪房州途中。出生时,李显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小婴儿,故小名曰裹儿。]的态度,她被降为婕妤的原因,等等。这些都和传世文献记载不一致,究竟是传世文献记载有误,还是墓志出于某种隐晦目的而虚美之?对此,本书做了一些分析,也请读者共同思考并指正。

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可谓惊世,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从事隋唐史研究多年,以往接触历史都是去博物馆感受古人风采。但当2013年9月我来到考古现场时,第一次距离唐代名人埋骨地如此之近,第一次距离这样一位与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历史密不可分的传奇人物如此之近,心情也是十分激动。

上官婉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的每一件大事在她的身上都有投射。尽管正史中她的传记只有不长的篇幅,但是单薄的文字无法掩饰她的光彩,她对那个时代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政治、制度、文学、宫廷、女性地位等诸多领域都受其泽被。她在史书中的负面形象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背了黑锅,其中充满着男权社会对女性从政者的偏见。她对唐代文坛的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武则天晚年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很多事件虽然史书中没有提到她的名字,但实际上都有她的默默参与。

上官婉儿不是完人,苦难的少年经历、对权力的渴望、匮乏的感情生活使得她有着不同凡人的特质,而与韦后、安乐公主的结党又使得她的名誉受损。但这是时代使然,是她所无法左右的。好也罢,坏也罢,您阅读她的历史,就是在阅读那个时间段的历史,而您评断这段历史,也就是在间接评断婉儿。

岳飞故事

舒士彦于《宋论》点校例言指出:“船山史论两种,成于最晚之岁。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又自以身丁末运,明帜已易,禹甸为虚,故国之痛。字里行间。尤三致意焉。”的确,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其思想的博大精深,让人望洋兴叹:而把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打并到对传统文化深刻总结的精神。

更是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王夫之史论两种之一的《宋论》,对抗金名将岳飞的刻画和论述,在其少有推可的尖锐批判态度中,直以“岳侯”称之,用惋惜的笔调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敬意。这固然与他的遗民情结有关,但除却这个成分,王夫之透过历史文化层面反思历史人物[注: 历史人物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历史简单的概括就是:发生在以前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事,那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所达到的高度和广度,的确让后人难以企及。可以这么说,通过《宋论》及《宋论》中有关岳飞形象的论述及精当的评定,我们可以对岳飞有一个基本的全面了解。

而理解了岳飞。差不多就可以比较清晰的了解南宋初宋王朝与金国之间那场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以及当时南宋王朝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斗争:同时,理解了岳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有宋一代军事制度和政治制度[注: 政治制度politicalinstitution 定义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等一系列文化层面的内部运作规律。反过来而言,要全面真实地把握岳飞这一著名的历史形象,也只有把岳飞放置在有宋一代整个文化史下加以观照,才能真正诠读岳飞这一历史形象。

众所周知,南宋初,南宋王朝所面临的形势。诚如宋高宗于建炎三年八月所言:“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此所以鳃鳃然……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甚至连主战派的李纲也云:“今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莫若先务自治,专以守为策。”因此,在“不亡如缕&r

历史故事

清明节期间,南充蒙氏宗亲祭祖仪式在嘉陵区大兴乡碑垭口村蒙家山举行,顺庆、高坪、西充、南部以及重庆、遂宁、攀枝花等地200余名蒙氏宗亲围在一座古墓前,向先祖鞠躬。

南充蒙氏从何地、何时迁来已无从考证,但有证据显示,南充蒙氏很可能是秦朝大将蒙恬的后裔。“蒙氏最早在秦末汉初就入川了,另有一部分蒙氏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注: 个人简介 康熙帝,满族,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康熙”为其年号,清朝习惯以年号称呼皇帝。康熙系满清入关后第一皇帝顺治皇帝的第三子,]‘湖广填四川’来的。”嘉陵区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顺庆、嘉陵、高坪、西充、南部等地如今均有蒙氏定居,而顺庆区金台镇当是南充境内蒙氏聚居人数最多的地方。”老家在金台镇蒙承宫村的蒙彪介绍,金台镇素有“毛笔之乡”的美誉,当地人制作毛笔需经过108道工序,到上世纪80年代初,该镇仍有数百人制作毛笔,集市上建有好几个“笔市”。当地蒙氏普遍认为,蒙恬发明了毛笔,蒙氏祖上把制笔的工艺带到了金台。

据传,公元前223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况,蒙恬定期写战报上奏秦王,但当时所用的书写工具书写速度很慢。一天,蒙恬打了几只野兔回营,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大受启发,利用兔尾制作毛笔,经过多次试验、改良,总结出制笔的108道工序,才有了后来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

“金台制笔工艺是否为蒙恬后人所授,已没有真凭实据。”蒙彪介绍,但在金台镇的蒙承宫村、土地垭村,至今约有90%以上的村民姓蒙。60多年前,蒙承宫村建有蒙氏家庙,家庙神龛上和嘉陵区大兴乡蒙家大院的神龛上一样,写着“造笔启文人,辅秦称大将”的楹联。蒙氏后裔认为,神龛上供奉的祖先当是秦朝名将蒙恬。

2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