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百家姓 >

毕姓的起源和历史故事

| 枝寅

毕姓是传统姓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姓氏源流。在宋代《百家姓》中,毕姓名列第76位门阀,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大姓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其姓氏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3%,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毕姓的起源和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毕姓的起源和历史故事

毕姓的起源和历史故事

1、源自姬姓

根据《通志·氏族略》来看,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的第15个儿子姬高跟随着姬发讨伐纣王,最终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当时西周朝建立之后,他还为那些被商纣王冤枉的犯人平反,并且还表彰了不少直谏的忠臣,因此声望非常高,当时就受到周武王姬发的看好,将其赐封于毕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长安一带,最终建立了毕国。

后来姬高就被人称为毕公高,他在病逝之后就被葬于毕原,而他的后裔毕万这一代的时候,投奔了晋国,受封于魏地,于是也有族人改姓为魏,不过大部分毕公高的后裔还是居住在毕原,最终以国为姓,毕姓就这样传承至今。

2、源自任姓

任姓毕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儿子禺阳那时候,这一脉是比姬姓毕氏要更早一些的,最初禺阳被封于任地,所以后裔以任为姓,直到夏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叫做奚仲的人,他非常善于造车,受封于夏朝的奚地,后来又被改封于薛,最终他的部分族人改姓为薛姓,但也有部分族人迁徙到了毕原,最终以邑为姓,成为了毕氏的一部分。

3、源自外族

与赵姓起源和来历一样,毕姓中也有不少是外族或者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比如汉朝时期的南匈奴屠各部中就有不少族人在北魏时期改为了汉姓毕姓,当时正好汉武帝推行汉化政策。当然还有现代的少数民族改姓为毕的,比如满族的毕利扬氏和毕拉氏等都改姓为毕了。

毕姓人口的地域分布

先秦时期,毕姓处于陕西、山西、河南一带。进入秦汉以后,毕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和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南下,穿两湖,西入贵州。唐宋时期,毕姓已经随南下移民大军进入东南地区。

宋朝时期,毕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一位。毕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毕姓总人口的31%。河南、湖南、安徽约占毕姓总人口的62%,是主分布区,山东、山西、福建、江西等地是次分布区。

明朝时期,毕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六十位以后。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山东、山西,约占毕姓总人口的70%。安徽为毕姓第一大省,占毕姓总人口的25%。河北、浙江、江苏等地是次分布区。

毕姓郡望堂号

郡望

毕姓的望郡在扶风郡(今陕西兴平)、东平郡(今山东东平)、河南郡(今河南洛阳)、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经训堂:清朝时期,毕沅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张藻培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还着有《培远堂集》。毕沅在她的调教下,六岁能读《诗经》、《离骚》,十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

随后,张藻又亲自把毕沅送到苏州灵岩山,拜着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后来,毕沅中状元当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还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作了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训子诗》,殷切期望儿子“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当张藻病故后,清乾隆大帝还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毕沅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家族室名称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

培远堂:同经训堂,是毕沅的庶支子孙以先祖母张藻所着《培远堂集》为堂号,与经训堂并重。

姓毕的名人

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克殷,封于毕。康王时以成周之象,命 毕公高保卫东郊,作毕命。

毕万:春秋,晋人,毕公高之后,事献公。晋灭霍、耿、魏,以魏封毕万。卜郾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其后韩、赵、魏果共分晋国。

毕战:战国,滕人。文公闻孟子言古井田之法,使战主其事。

毕谌:三国,魏人,为东平别驾,张貌之叛,劫谌母弟妻子。曹操谢遣之。谌无去志,操为之流涕已乃亡去。

毕轨:三国魏,东平人,字昭先,少有才。明帝在东宫时,

12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