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一个姓氏的背后都有一段醇厚的历史故事,你想了解姓氏的历史来源吗?关于百家姓的姓氏,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厉姓和钭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厉姓的来源
一、 姓氏起源
1、 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2、 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3、 孙姓改为厉姓。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4、 李姓改为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秦代置,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堂号】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
三、 历史名人
厉仲方:字约甫,原名仲祥,宋朝时东阳(现磐安)人,师事叶适,素留意于事功之学。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他任领卫官,出知安丰军,进召授左领卫中郎将,镇守建康,并在安丰种桑垦地,军实甚众。他又发明了一种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很适合实战,后来被部队使用,大败金兵。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清朝时钱塘人。康熙举人,乾隆初召试鸿博,不遇,遂潜心看书著书。所见宋人集最多,而又求之诗话说部山经地志,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皆博洽详瞻,诗幽新隽妙,自成一家。词亦冷峭独绝,有《樊榭山房文集》。
厉(Lì)姓出自姜姓,源于西周,以谥号为氏。得姓始祖:齐厉公。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高楣共仰范阳郡;
名字相承半树堂。
——全联典指厉姓的郡望和堂号。
刺史威施郡盗;
太鸿名重文坛。
——上联典指唐代道州刺史厉文才,时荔浦县盗贼猖獗,厉文才威爱并施,平息了郡盗,一郡大治。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厉鹗,字太鸿,能诗善词,为浙西词派的重要作家,著有《宋诗纪事》等。
宗丞勋铭带砺;
同知茂绩循良。
——全联典指南宋西外宗丞东阳人厉汪,字万顷,隆兴间进士,初任永嘉县主簿,又升乐清县知县,百姓受其教化,生活安定,称他为“厉佛子”。
附:
相见亦无事;
不来忽忆君。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厉鹗赠友人联。厉鹗,字太鸿,钱塘人,有《宋诗纪事》。
拂竹鸾惊侣;
经松鹤对群。
——此联为唐代诗人厉玄《猴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句联。
农亩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此联为浙江省岱山县秀山乡厉氏宗祠联。
非显非藏姓氏;
半耕半读人家。
——此联为浙江省岱山县秀山乡厉氏宗祠联。
二百载青毡,蝉联八世;
两三间白屋,鹤隐千秋。
——此联为江苏省扬州市厉氏宗祠联。全联典指该族的悠久历史。“青毡”,代称士人故家旧物。语出《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夜里在斋中睡觉,有几个小偷进到屋里偷东西。王献之不慌不忙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的旧物,把它放下吧!”群偷惊走。“白屋”,指用茅草盖的房子,也指穷士的住宅。
山水怡情,容州动故乡之恋;
廉明作宰,青田兴去后之怀。
——佚名撰厉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代官吏厉文才。下联典指明代青田知县厉升。
一、寻根溯祖
出自姜姓,为炎帝之后。战国时,田氏代齐之后,原来齐国的国君康公被放逐到海上,生活十分艰苦,居洞穴,食野菜,以酒器钭作釜锅,用以烹煮食物。因此,其支庶子孙后来便以酒器钭为姓,称为钭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惠楚堂":钭滔为处州刺史时,有惠政。
【郡望】 辽西郡:战国时燕国初置,秦汉两代沿之。相当今河北省乐亭县以东、辽宁省大凌河以西地区。
三、历史名人
钭 滔:宋代处州刺史。
钭(Tǒu)姓出自姜姓,为炎帝之后,以器皿为氏。战国时原来齐国的国君康公被放逐到海上,生活十分艰苦,居洞穴,食野菜,以青铜酒器钭作釜锅,用以烹煮食物。因此,其支庶子孙后来便以青铜酒器钭为姓,称为钭氏,世代相传,就是今天钭姓的起源。钭姓先人不怕艰难顽强生存的精神很可贵,故钭氏后人奉齐康公为钭姓的得姓始祖。
姓缘酒器;
望出辽西。
——全联典指钭姓的源流和郡望。
宗崇显赫辽西郡;
祖德恢弘惠楚堂。
——全联典指钭姓的郡望和堂号。
刺史白眉雅号;
州官德政贤声;
——全联典指宋代人钭滔,官处州刺史,有德政。乡里人称他为“白眉”(意指兄弟辈中的优秀杰出者)。
金文满屋福双至;
斗酒百诗才冠群。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钭姓“钭”字的析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