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百家姓 > 百家姓中哈姓和谯姓的来源

百家姓中哈姓和谯姓的来源

| 春林2

百家姓中哈姓和谯姓的来源资料

《百家姓》是中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其中的姓氏资料就像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缩影,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哈姓和谯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百家姓中哈姓和谯姓的来源

哈姓的来源

现如今唯一的猜测就是哈氏起源于少数民族。在蒙古族、回族中,哈氏并不少见,因此存在可能哈氏是在汉族氏与他们族人通婚氏引入汉族的。明时,海西有女真四部之一,他们多生活在辽宁省开原南哈达河边,因此子孙们就以河名为姓氏,多为“哈”氏。正字通:杨慎希姓录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 郡望堂号:长葛郡 另一说法:   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在元代的中高级官员中,还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儿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干隆初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干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干隆皇帝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

哈氏祠堂对联资料:

哈(Hǎ)姓源出有二:

1.出自蒙古族哈氏。明时海西女真四部之一,因生活在辽宁哈达河边,子孙就以河名为姓,称哈氏。

2.出自回族哈氏,为“回族十三姓”之一,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左丞相哈散,以及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

姓承回族;宗启王亲。

——全联典指哈姓的得姓源流。

尼河盟誓;长葛流芳。

——上联典指元代左丞相哈散: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早期追随成吉思汗。1203年怯烈部落夜袭成吉思汗营地,因无备溃败,逃到班朱尼河畔,成吉思汗环视左右,只有19人相随,大呼:谁助我完成大业?19人齐声相应,誓死相从。哈散为“班朱尼河盟誓”成员之一。下联长葛县:春秋郑国县邑,属颖川郡。哈姓之望族。

宗衍女真族;姓铭哈达河。

——全联典指哈姓的得姓源流。

疏浚开渠,尊儒建庙;捐资修寺,勤俭持家。

——上联典指元代中书左丞相哈剌哈孙。蒙古斡罗纳氏。与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建大都孔子庙以处国子学。对促成成宗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镇守漠北,置仓库储米赈济饥民,疏浚古渠灌溉,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下联典指清朝总兵哈攀龙,任福建兴化城副将,为官清廉,勤俭持家。晚年,捐资修缮原籍清真寺。友人曾问有钱何不置办家业,光大门庭。攀龙说:“公益之业,匹夫有责。后世子孙,要靠他们自己”。

恩留常德,郡监开渠行善政;孝传固安。贤儿割肉喂慈亲。

——上联典指元代延祜年间郡监哈珊。常德人,多善政。率众开辟河道,既方便行人,又引水灌溉良田。时有歌谣:“哈珊开便河,恩多怨也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下联典指元代大都固安人哈都赤。少丧父,母久病不愈,哈都赤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熬汤喂母,治好了母亲的病。

附:

恩留常德;孝传固安。

——佚名撰哈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元代常德人哈珊。下联典指元代大都固安人哈都赤。

谯姓的来源

谯氏祖宗:

流脉之一:据《姓氏考略》记载,谯姓是出自于上古周朝时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谯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与周公旦同负贤名的召公 ,他有一个儿子盛,被封于谯(今四川境内),盛于此建立了谯国,并自号为谯候,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称为谯氏。因此谯姓很早就出现在我国的历史上了,望族出于巴山之西。这一说法根据比较充分,可信度极高。

流脉之二:周文王第十三子振峄封曹,并且建立了曹国。他的子孙世代为曹国的大夫,其中有一支的采邑就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地,其后世子孙就以采邑名作为了姓氏。

历代名人

谯 周 (200年~270年)

[三国]时期蜀国名士。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省阆中市西南)人,精研六经。谯周幼年失父,家贫笃学,做了博学多才的蜀中名儒泰宓的弟子,22岁入仕,先后任益州牧、中散大夫、光禄大夫、太子仆、骑都尉、散骑常侍。他一生著述多达百篇,尤其史学著作,历[两晋]迄于[唐宋],皆为史家所瞻目。主要作品有《谯子法训》、《论语注》、《五经然否论》、《古考史》、《巴蜀异物志》等。《古考史》全书25卷,在[唐代]即被誉为“能与《史记》并行于世的史书”。今谯周墓位于南充市。(引自《三国志》)

谯 纵(?~413年)

十六国时期后蜀国君。公元405年-413年在位,巴西南充(今属四川)人,初任东晋安西府参军。义熙元年(405年)据蜀,称成都王,413年兵败国亡。(引自《辞海》)

谯 定

宋代学者,字天授,涪陵人。人称谯夫子,自号涪陵居士。少喜学佛,后学《易》于郭曩氏,并从程颐闻道于洛,是程颐川籍门人中最杰出的易学家。清康初,召为崇政殿说书。著有《易传》。

谯 矜

清代孝疹,沅江人,诸生。七世同居,终事无哗。一夕火起,兄弟先入主祠,抱主避火,火亦随息。尝作《家训十二条》,子孙世守之。

谯 秀

字符彦,巴西(今四川)人。祖周,以儒学著称,显明蜀朝。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就。及李雄据蜀,雄叔父骧、骧子寿皆慕秀名。桓温灭蜀,上疏荐之,朝廷以秀年在笃老,兼道远,故不征,年九十余卒。(引自《晋书》)

谯 隆

字伯司,阆中人,西汉贤臣。先后任上林令、忠下侍中。(引自《华阳国志》和《四川古代名人》)

谯 玄

字君黄,又叫谯元,阆中人,谯隆之子。少时好学,善说《易》、《春秋》。久居郎官,后迁太常丞,王莽篡汉,谯玄隐姓埋名,潜行回故里。后公孙述据蜀称帝,数聘谯玄,玄不应命。光武建武11年(公元35年)卒,遗文有《上成帝书》(引自《全汉文》卷五十五,《华阳国志》、《后汉书》均有传)

谯 瑛

谯玄之子,阆中人,西汉末学者。通五经,治《易》,为北宫卫士令。 (引自《华阳国志》和《四川古代名人》)

谯 谟

明朝学者,知识非常广博,喜欢做诗,常和文人逸士来往。

谯文林

清朝谯家碥人。同鲜大川、冉文稠、罗其清组织农民革命起义,率军数万,所向披靡,后被清政府镇压。

谯氏祠堂对联资料:

谯(Qiáo )姓出自于上古周朝时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谯姓的始祖,是西周时与周公旦同负贤名的召公姬奭,姬奭之子盛,受封於谯,为侯爵,世称谯侯,其后形成盛、谯二姓;周文王第十三子振峄封曹,并且建立了曹国,他的子孙世代为曹国的大夫,形成了曹氏。而曹姓的大夫的封地于谯邑(今安徽省亳州市),其后世子孙就以采食邑名作为姓氏,称为谯氏,形成了又一支谯姓的起源。

姬奭开宗,西周启姓;毫州食采,巴郡传芳。

——全联典指谯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焦桐传密意;言语寄遗忠。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谯姓的嵌字联。联语化用胡宿《长卿》:“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的诗句。焦桐即焦尾琴。

涪陵居士程门授易;郡察孝廉儒史遗香。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谯定,字天授,自号涪陵居士。少喜学佛,后学《易》于郭曩氏,是程颐川籍门人中最杰出的易学家。著有《易传》。下联典指郡察孝廉谯秀,字符彦,巴西人。祖周,以儒学著称。李雄据蜀,雄叔父骧、骧子寿皆慕秀名,欲以重用,坚辞之。

谯夫子,川籍门人著易传;高老爷,农村教育献终身。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谯定,字天授,人称谯夫子,是程颐川籍门人中最杰出的易学家。著有《易传》。下联典指清朝光绪年间谯家碥人谯年高,熟读诗书,知识渊博,乡村人称“老爷”,一生从事乡村教育。

百篇行世,南充谯子著书考史;三代传名,西汉川人说易通经。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国名士光禄大夫谯周(200年-270年)。巴西人,精研六经。一生著述百篇。有《谯子法训》《论语注》等。谯周墓位于南充市。下联典指西汉名臣、四川阆中人谯隆、谯玄、谯瑛。祖孙三代通五经,善说《易》《春秋》。王莽篡汉,谯玄隐姓埋名,潜行回故里。后公孙述据蜀称帝,数聘谯玄,玄不应命。有《上成帝书》。

7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