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不过尾牙,但却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那么尾牙节是哪里的风俗节日?今天小编整理了尾牙节是哪里的风俗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尾牙节是哪里的风俗节日
尾牙,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每月的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台湾人过“尾牙”,和大陆年终聚会有点儿相似。
台湾民间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有拜土地公(福德正神)的习俗,供桌上摆各种供品,让土地公 “打牙祭” ,即为所谓的“牙”。民间有种说法叫“二月二(土地公生日)敬土地”,到一年的最后一次,也就是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这一天,百姓人家都要准备牲礼拜祭土地公,全家团聚吃“尾牙”,还要吃“润饼”(厦门叫“薄饼”,类似大陆常见的“春饼”),以求来年家庭富裕润泽。
台湾过“尾牙”盛行,是因为商家视土地公为守护神。为保佑来年生意兴隆,商家吃“尾牙”会比一般的家庭更为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当晚,做“头家”的会宴请公司同仁,以犒慰他们平日的辛苦。过“尾牙”也是缓和劳资关系,拉近距离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传统过“尾牙”,白斩鸡是不可缺少的菜,如果鸡头朝向在座的某个人,就表示此人将被解雇;如果鸡头朝向老板自己,大家就可放心享用美味了,这道菜端上时已将鸡头去掉,解雇的意味已经渐渐淡化了。吃“尾牙”热闹而和谐,老板会亲自给员工敬酒,员工也可以跟其没大没小。
上述的尾牙不只是台湾才有,也不是从台湾商人流传到大陆的民俗或宗教节日,而是福建及台湾地区特有的影响广泛的文化民俗活动。“尾牙”即农历十二月十六。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古代福建有个习俗,“尾牙”这天晚上,凡有雇佣店员、伙计的商行店主都要备办一顿丰盛的晚餐,宴请全体员工,席间,老板对来年聘用人员的变动采取多种形式给予表态以示去留,如对不称职者要予辞退,便在宴席上将一盘鸡的鸡头对准那位员工的席位,意即解雇;或是对要辞退的伙计,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辞弃;还有一种是老板亲自向那位准备解聘的伙计敬酒,表示辞行。这些不动言词的辞退风俗,却令人感到十分尴尬,也闹出过不少吵架责骂之事,后来便逐渐废除,改为通过介绍人转达辞退之意。
福建人流传着在每一个农历月的初二和十六“做牙”的习俗。这一天的供奉对象,是地主(福州十邑对地基主的俗称)或其他属阴类的神明;过后,人们也能吃献祭过的供品,一饱口福。
这一天,也是神坛“犒军”的日子。“犒军”的对象,如果属天兵天将的性质,可以选择在初一和十五;万一主神手下的兵马都是阴兵阴将,祭祀日就肯定落在属阴数(双数)的初二和十六。
土地公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据说,周朝时有位家仆张福德,因主人赴远地当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随主人爱女千里寻父,途中遇到暴风雪,张福德为救其女免受冻死而牺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诚而建庙祭祀。周武王时加赠封号“后土”,後来人人视其能造福乡里、福泽万民而尊称“福德正神”。
牙的本义是军中帐前的大旗,大军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确保旗开得胜、一路平安,称之为“禡牙”。
这个典礼后来被商号援用,于每年过完年后第一次开市时,同样来个祭典,希望财源广进,生意兴旺。他们祭拜的对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土地公。这一祭礼称为“牙祭”或“做牙”。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与二月二龙抬头日期重叠,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
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