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性文化差异论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礼仪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奇风异俗。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东西方性文化差异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浅议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礼仪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奇风异俗。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古巴比伦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亚洲虽然是世界上语言、种族、宗教种类最多的地区,但亚洲各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很注重交际礼仪。崇尚个人的谦恭和整体的和谐,对待客人热情周到,特别是在有儒家传统和影响的国家,人们更是把传统礼仪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我家住在东部沿海,东部沿海有很多日本企业,往往要和日本人打交道,日本既是公认的世界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又是一个保持有浓郁传统文化的国家。日本人十分看重礼仪,从日常起居到待人接物,处处都受到礼仪的约束。日本人见面时会脱帽鞠躬,一般不握手,但要递名片,没有名片就自我介绍,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去日本人家中做客时一定要送礼,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收礼人可以再转送。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有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是不祥的颜色,忌讳荷花图案。赠送礼品时忌讳赠数字为4和9的礼品。认为你把他看作是强盗。但不同场合有关数字的习俗不同。如送日本人婚礼礼金时要避免偶数,因为偶数是二的倍数,容易导致夫妇分裂。
我们在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打交道时更要注重礼仪,因为他们忌讳的东西比较多。例如我们在和沙特阿拉伯人交往时要注意阿拉伯人初次见面时不送礼,否则会被视为行贿。按阿拉伯习俗,用旧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别不能送礼物给有商务往来的熟人的妻子。更不可询问他们的家居情况。去阿拉伯人家参观做客,千万不能盯住一件东西看个不停,那样阿拉伯主人一定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否则心里将鄙视你。到主人家时要脱鞋,除非主人提出不用脱鞋。不要随便进入清真寺,入寺必先脱鞋。忌讳用鞋底后跟面对人,忌用脚踩桌椅板凳,因为这被认为是污辱人的表现。在给沙特阿拉伯人送礼物时多选白、绿两色。他们崇尚白色、绿色,白色代表纯洁、绿色代表生命,而忌用黄色,黄的代表死亡。国王身着土黄色长袍,象征神圣和尊贵。一般人不能“皇袍加身”。礼物设计忌用猪和类似猪的熊猫、十字架、六角星等作图案
按照沙特人的商务礼俗,冬日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会面须预约,但不守时;因此,即使是约定的时间去拜会,最好仍需在日程上留一点余地,对方晚到15~30分钟是常有的事。在洽谈业务时,沙特人员常被来往人员打断。阿拉伯人认为这是“家庭”的延伸,不认为是失礼。遇到这种情况,一是耐心等待,二是预约到外面单独洽谈。当地商人多通晓英文,名片和说明宜用阿文和英文两种文字。一般人在外多以握手问候为礼。如果双方(指男子)信仰一致或比较友好,双方左右贴面三次。有时候主人为表示亲切,会用左手拉着对方右手边走这说。交换物品时,用右手或用双手,忌用左手。按穆斯林的习俗,以牛、羊为上品,忌食猪肉,忌食有贝壳的海鲜和无鳞鱼,肉食不带血。以前阿拉伯人多用右手抓饭,现在招待客人多用西餐具。
西方国家崇尚自由,提倡个性的解放,但正式场合却非常注重礼节,和美国人相处时更能体现这一点。美国人穿衣以宽大舒适为原则,自己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别人是不会议论或讥笑的。春秋季,美国人一般下身着长裤,上身在衬衣外面再穿一件毛衣或夹克,宽松舒适,无拘无束。夏天里穿短裤和着短裙者大有人在。但正式场合,美国人就比较讲究礼节了。接见时,要讲究服饰,注意整洁,穿着西装较好,特别是鞋要擦亮,手指甲要清洁。美国商人较少握手,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不一定非先握手不可,时常是点头微笑致意,礼貌地打招呼就行了。男士握女士的手要斯文,不可用力。如果女士无握手之意,男士不要主动伸手,除非女士主动。握手时不能用双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握手。长幼之间,长者先伸手握手。主宾之间,主人先伸手。男性之间,最忌互相攀肩搭臂。美国人谈话时不喜欢双方离得太近,习惯于两人的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应保持120-150厘米之间,最少也不得小于50厘米。准时守信,相当重要。美国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正式”、“随和”与“幽默感”。能经常说几句笑话的人,往往易为对方接受。美国商界流行早餐与午餐约会谈判。当你答应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时,一定要准时赴宴,如果因特殊情况不能准时赴约,一定要打电话通知主人,并说明理由,或者告诉主人什么时间可以去。赴宴时,当女士步入客厅时,男士应该站起来,直到女士找到了位子你才可坐下。美国人在招待客人时,大多用焙牛肉、焙鸡肉,因为这些菜式受一般美国人欢迎,既方便又实惠。只要另配上一二种蔬菜、芋类及谷类,如果准备点饭后甜点,就算是大餐了。
给美国人送礼物时选纯手工制作的更能显示诚意。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我的同学去一位美国人家中做客时主人送了一块很普通的布,布上绣了一点花,但是主人非常郑重,因为那是她亲手绣的,所以非常珍贵。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礼物包装都较讲究,外表精美华丽,里面却不一定是太贵重的东西。有时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精美包装,露出来的只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
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时往往能营造良好的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礼仪待人既是对他人的尊敬,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以礼待人,那么就会使我们显得很有修养。古人有这样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好礼仪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十分重要。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东西方性文化差异论文p副标题e
东西方文化差异一瞥
在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跨文化的语言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语言交流中,文化的差异随处可见。下面就是英汉文化中常见的一些差异。
问候用语:中国人和别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因此,他们打招呼时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isn’t it?”等。
亲属称谓:英美人对亲属的称呼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只区别男性和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例如,英语中只有“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汉语里却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再如,英语中只有笼统的uncle和aunt,而汉语中则有比较具体的“伯伯、叔叔、舅舅和姑妈、姨妈”等。还有,英语中表示晚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也不分堂、表和性别。
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等。而英语中,人们说话时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例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等。
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听到别人的恭维和夸奖时会加以推辞。如当别人夸你说“您的英语讲得真好。”时,你会说“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别人夸你“菜做得很好吃”时,你会说“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西方人从来不会这么谦虚,他们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和自信。例如:―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因此,我们在和西方人交往时要注意:英美人称赞你时,你千万不要说“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电话用语: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用语没有多少差异。例如“喂,您好。麻烦您叫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等。英语中的打电话用语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例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please?”,“Is that Mary speaking?”等。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如“Hello,52164768. This is Jim.”。许多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时常常会说“Hello,who are you,please?”,这样说既不合英语的习惯,也不礼貌。
接受礼物:中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般是先放在一旁,等客人走后,才会打开。主人收到礼物时会说“哎呀,干吗还送礼物,真是不好意思。”或“让您破费了。”等客套语。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会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赞说“Very beautiful!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等。
打招呼时的用语: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和家庭情况。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另外,在西方,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子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以大爷、大娘、大叔、大婶等相称。
体贴他人:西方人向对方提供帮助或表示关心、同情时要看对方是否愿意接受,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比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地过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搀扶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回应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 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 ... yes. 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a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 ... 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病的人尽早去看医生,以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却难以理解。他们认为:难道我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遇到这种情形,只要说“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请客吃饭:中国人在招待客人时,一般都要准备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而且往往还谦虚地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在席上也常常是主人为客人夹菜,以示热情、真诚。而西方人对此行为会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主。席间劝客时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随客人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