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传统文化 > 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 小龙

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常巨大的。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篇一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常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由此可见,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2.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

2.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使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2西方人重解析,东方人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东方人思维方式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西方人思维方式属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或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将会占有双重优势。

2.3东方人喜中庸 ,西方人喜偏激

中庸来自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后来引申为平庸、妥协、保守。中庸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人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的自身内在规律,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对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东方人处事总是不温不火,不急不慢。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维,对于一种观点总是先全盘否定前人的,然后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鸣惊人的观点,在争论中再逐渐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被人们接受,成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比如存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他们在创立理论的初期,往往好走极端且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击一点不及其余。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都要弄个是非曲直,绝不含糊。在国际关系中,经常使用偏激语言或偏激行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可视为典型事例。如何解决中庸与偏激的关系?打个比方:一棵大树,根虽偏,却从大地吸取营养与水分。树梢虽偏,却能不断生长。中庸之干,可抗风雨。中与偏紧密配合,保证大树屹立天地而不倒。我们不仅要做到为人处世的中庸,也要保持激进的思想,中庸与偏激运用得宜,这样的思想,是不是光比中庸要进步呢?而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思维方式。

2.4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十分重视人伦亲情,中国实际上是个人情的社会。中国人一向把情义摆在利益之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为了中国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的道德信条。古时的关羽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在中国,每逢节庆,亲友之间总要走动走动,相互致意问候,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亲友之间也常常相互支持和周济。同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必然的了。相对而言,西方人办事、交际都讲究功利和实际效益。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利益,决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对别人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也绝不姑息。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3. 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意义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思维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们以前难以回答的问题。英国科学史学家约瑟夫?尼德汉姆就注意到,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场”、“远程作用力”等概念,他们对此的认识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为什么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由西方学者提出?很显然,如果考虑到东西方人的思维特性,这种矛盾并不难理解:西方人强调个体性的作用,在处理客体时,他们会把一个客体从它所处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而忽略它所处的环境的作用。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的建立都需要对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于分解和分析,所以他们做到了这一点。

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理论也为文化多元性的理论提供了支持。任何一种文化都来自于某种传统,文化可以互相影响,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但一种文化永远不可能代替另一种文化。从文化对比中可以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点与缺点,为继承和创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务。相信随着心理学和其它诸多学科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必将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实践上讲,研究思维方式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能指导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常成为不小的障碍。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使跨文化交流难以顺利进行。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对思维方式及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各自的文化价值观, 跨越由此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4. 结语

文化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思维方式是文化内涵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人们之间都可能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除了上述思维差异以外,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还表现在东方人更注重总体把握,而西方人则注重条分缕析;东方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东方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东方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东方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西方人大多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任何一个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都是在发展变化的, 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从总体的相对的角度而言。了解彼此差异, 有助于取长补短, 相互接近。这种彼此影响, 互相渗透, 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增强。虽然东方和西方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双方由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引发的文化差异在不断缩小,但差异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拥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理智地对待由此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在说话、行文、遣词造句时尽量避免歧义或误解。这样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能最大限度突破本土文化的界限,深入地了解异文化,从而拓展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把自己放在更深远的文化背景中,进行人类彼此间的交际与交流。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的的特性,克服不足,也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p副标题e

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篇二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合作活动越来越多,国际商务谈判也日趋频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势必成为影响谈判的主要和难以控制的因素。本文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入手,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分析东西方商务谈判的风格,并提出了“求同存异”, 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上进行跨文化谈判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差异;谈判风格;对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50- 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国家间的商务来往越来越频繁,国际商务谈判在跨国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跨文化是国际商务谈判最大的特点,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碰撞甚至冲突,相当一部分谈判也因此而告失败。因此,了解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谈判的核心问题是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 从抽象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察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即渗入到人们的言谈、行为、思想各个方面。受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东西方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一)价值观不同

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个人的存在被视为群体存在的基础。整个社会都推崇人的价值,强调独立。依靠个人的成就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注重个人特色,思维活跃,大胆自信,尊重他人隐私,强调人人平等。

东方文化则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强调群体价值,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个体是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主要由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注重团队合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谦虚谨慎的优良美德,崇尚权威,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二)思维方式不同

西方文化注重归纳推理,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此外,偏好分析思维,将研究对象分解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从细节入手进行分析。注重对立,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思维上部分优先于整体。

东方文化则注重演绎推理,习惯于从一般到个别,而且,更加偏向于综合思维,将一个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和分析,注重统一,思维上整体优于部分。

(三)利益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同

利益是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比较而言,西方人的利益意识更为强烈。西方社会的基础是以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遵循公事公办的规则,习惯把任何细节都付诸于法律,法律在西方国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情关系则十分的淡漠。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

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则更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往往在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人们之间不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更重视非经济性资源的人情关系,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东方人一般避免正面摩擦,更相信法外有情,不轻易诉诸于法律。

二、谈判风格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谈判风格。本文选取最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日本和最具西方文化特征的美国进行比较分析。

(一)日本的谈判风格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已深深地植根于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日本是礼仪之邦,第一次见面常有送礼的习惯,而且礼物的档次与客人的职位相对应;日本人很讲究面子,他们很少说“不”,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双方的和气。在洽谈过程中,日本人即使对对方的某方面的提议有保留意见或不同的看法,在一般情况下很少直接拒绝或反驳,他们一般是通过迂回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日本人的观念中,个人之间的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在同外国商人进行初次的商务交往时,喜欢先进行个人的直接面谈接触,且乐于接触经过熟人关系介绍来的厂商;日语的隐含意思比较多,一般如果不是谈判双方都能熟练地使用日语,或是找到双方都信任的翻译,则尽量不要用日语;日本人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谈判中,日本人有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是花在人际关系中的,因此,谈判时一般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友好客气的称赞一下对方,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日本人一般不带律师参加谈判,他们认为带律师参加谈判,可能意味着以后会蓄意制造法律纠纷,是一种不友好的行为,他们更愿意相信人而不是契约,在他们看来,合同不是最重要的,至关重要的是相互间的信任和诚实;日本人注重集体观念,不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专家认为,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团队精神,同样,他们对于谈判的另一方也要求率团参加,如果派出的人数太少,会怀疑其能力和代表性;日本人注重交易时的官员影响,着眼于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并不十分讲究眼前利益。在谈判中往往善于搞“蘑菇战”,实施拖延战术,设法了解对方意图,并模糊己方意图,经常把对方折腾得筋疲力尽而接受其要求。

(二)美国人的谈判风格

美国谈判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优越感,喜欢在双方接触的初始就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推出自己的方案,以争取主动。在双方的洽谈中充满自信,语言明确肯定,计算也科学精确。因此,美国人倾向于使用原则性谈判战略;讲究办事效率,干脆利落,不绕弯子,不拖泥带水,当意见不一致时直接提出反对意见,他们总是开门见山,采用积极的态度,注重利益,不在小问题上浪费时间,经常运用各种策略;注意企业的形象信誉,公共关系并常在气势上咄咄逼人,作为买方则要求卖方在提供产品的时候同时满足其相关条件,而作为卖方则希望买方按照其意愿和要求签订协议;美国人的法律意识根深蒂固,一切事务都可以诉诸法律。他们认为,交易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看重合同,十分认真地讨论合同条款,而且特别重视合同违约的赔偿条款,一旦双方执行合同条款中出现意外情况,就按双方事先同意的责任条款处理;美国人有着很强的时间观念,在节假日和下班时间是不谈公事的。在美国人心中,时间就是金钱,如果在谈判中一些形式化的礼仪占用了很多的时间,会使得他们丧失耐心。

(三)美日商务谈判案例

正因为美日文化的巨大差距,美日两国的谈判风格截然不同。相比而言,美国的谈判方式就像是武术中的棍法,主动进攻,攻势犀利、目标明确,态度也比较强硬。而日本的谈判方则类似于太极,以退为进,柔中带刚,隐藏自己的目标,看似软弱,却能化解对方的攻势,逐渐把自己从一开始的被动地位逐渐转化为最后的主动地位,并在最后迫使对方接受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两国之间的谈判,经常因为两国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的不同而无疾而终。

例如,一家美国公司带着一份预先制定好的合同去日本就建立一家合资企业进行谈判。当美国人与日方人员第一次见面时,美国人就把建议的合同副本放在日本人面前。顿时,日本人目瞪口呆。日本人认为,美国人在第一次会面刚开始就拿出合同文书是非常粗鲁和不妥当的。为此日本人得出结论,同这样的公司进行进一步的商务往来将是不明智的。

三、跨文化谈判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谈判人员

选择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谈判人员,应考虑到对方的习惯。例如,在与日本谈判时,要安排一两个公司高层人士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而在美国谈判时,则最好要求有律师到场,以便及时解决谈判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二)理解与尊重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谈判之前,应该理解并接受各种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在与西方国家谈判时,应注意尊重对方的隐私以及宗教信仰,与阿拉伯国家的人员谈判时,尊重对方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而与东方国家谈判时,则应注重见面时的礼节。

(三)不盲目崇外,尊重本民族的文化

虽然在谈判时,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但是,也应该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不卑不亢,不要一味的为了迁就对方而放弃自己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不但不能达到表示友好的效果,反而是一种向对方示弱的表现。

(四)选择合适的谈判方式

美国人是纵向谈判的代表,谈判中表现出强烈的求胜欲望,希望迅速地解决主要问题。法国人则主要应用横向谈判,他们喜欢先为议题画一个轮廓,然后确定议题的各个方面,再达成协议。日本人则小心谨慎,他们习惯对合同作详细审查并且在内部做好协调工作,因而谈判过程较长,先与每个人单独谈,当达成一致时,再安排范围更广的会谈。

(五)根据谈判对手来制定谈判策略

在谈判中,往往要运用很多的技巧来说服对手。对于注重人际关系和长远利益的国家,即便进行说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要选择含蓄的方式。如在日本,直接或强硬的谈判战略可能会让对方丢面子,并会破坏个人关系,所以较少被使用。而西方国家,则急于说服对方,达成一致,例如,美国商人喜欢在谈判桌上摊牌,急于从信息交流阶段直接进入到说服阶段。

谈判者在谈判的时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本国文化的烙印,而谈判的结果虽然是以客观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但是谈判人员的主观因素也是一枚有决定性意义的砝码。因而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之前应认真研究对方谈判人员的文化背景及其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以此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并在谈判中因势利导,取得谈判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周娟美.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 机械管理开发 , 2005,(02)

[2] 左小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J]. 商业研究 , 2005,(06) .

[3] 王雅梅,谭晓钟. 论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J]. 中华文化论坛 , 2002,(03)

[4] 李郁,张泳.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J]. 商业研究 , 2004,(24) .

[5]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 2005,(10) .

[6] 潘&65533;舟.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 2007,(04).

[7] 刘昌华. 美国人的商务谈判风格[J].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 2000,(04)

[8] 刘雯祺. 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及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 2005(03).

[9] 赵银德.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J]. 对外经贸实务 , 2002,(10).

[10] 吴晓.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5 ,(08).

[11]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企业经济 , 2007 ,(01).

[12]唐静.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因素探悉[J]. 商业研究 , 2005,(11).

[13] 杨晶. 商务谈判[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5.

[14] 仰书纲. 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

[15] 理查德&12539;M&12539;霍杰茨,弗雷德&12539;卢森斯. 国际管理-文化,战略与行为 [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5.


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相关

3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