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传统文化 >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 小龙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精选1篇)

从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篇一

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本文从文化特质、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方面谈一谈世界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宗教观念 伦理 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沈树荣,女,汉族,生于重庆南充。现任重庆市铁路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方历史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就是一部灿烂的文化史,被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从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化三大文化圈也成为中古东方社会的源头。世界史从原始部落、氏族斗争,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后来帝国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展现出的就是一部博大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艰难历史。下面,我将从文化、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几方面谈谈世界史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一、东西文化各自的特质

1、东方文化特质。第一,东方文化呈现出多源性: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印度文化,形成三大文化圈,成为中古东方的文化源头。第二,东方文化呈现出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古代东方文化为大河文化、内陆文化和农业文化,文明成熟较早。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中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居于这一类,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东方民族属于早熟的儿童。早熟的原因。东方社会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东方民族大都居住在大河流域,气候好,河流灌溉农田,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同时,东方民族勤劳勇敢,从而使东方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社会。东方社会从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宗教社会制度,时间漫长。东方社会的国王大多是来自氏族贵族领袖,宣扬“君权神授”,他们是神的化身,如埃及法老。封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重家族,重血缘,压抑个性,灭人欲,形成东方社会的专制性(主义)。宗法社会的小农经济性质又造成了东方社会的封闭性、保守性。第三,东方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色彩。东方社会是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等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东方文化渗透了宗教思想,并形成不同的宗教思想价值体系。第四,东方文化崇尚尚自然,具有“天人合一”思想和追求“仁爱”“牺牲”的精神。

2、西方文化特质。第一,西方文化源头只有公认的一个:古希腊文明。马克思说,“古希腊人是人类健全的儿童。”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希腊文明富于自由活泼之精神、视宇宙全体为优美之调合,注重现实世界具体之事物。第二,西方文化呈现出重理性、开放性的特点。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主义和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体现得尤为突出,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功勋的建立,追求个人本位、享乐、情欲。第三,宗教色彩浓厚。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源于人们最初对自然神秘力量和社会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和信仰。费尔巴哈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是人自我异化的结果。西方社会受宗教神权思想影响极为深刻,上帝在他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其原罪观念特别泛滥。第四,西方人理性主义思想浓厚。西方人善用理智来思考问题,理性主义在西方泛滥,西方人思想观念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法治、实利、利益的基础上,东方人则比较感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式建立在血缘、感情、道义的基础上。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

东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西文化的源头和宗教信仰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基督。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孔子。东方人信仰佛儒道,西方人信仰。从宗教观来看,东方宗教是解脱之宗教,宣扬脱俗、解脱,相信宿命,主张清静、寂灭。西方宗教是救赎之宗教,提倡人道主义和创化、救赎,上帝这个救世主形象在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宗教主张从生活中寻找生命,教导人们发现新生命,创造新生命的道理,其教义也是劝人奋斗不息,才获解救。比如《圣经》所体现出的救赎思想,被作为西方现实世界永恒的经典和文化的象征,成为整个欧洲文化的源头。“浮士德”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也成为西方精神的象征。

2东方主静,西方主动。西洋民族以战争、个人、法治、实利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安息、感情、家族、虚文为本位。中国人好古,循环往复,西方人力今,强调进化。

西洋民族好战是其天性,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构成欧洲文明史。西洋民族要求维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幸福,思想言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无个人权利,宗法社会讲求忠孝之道德。

3东方文化重视整体,而西方更重视个体。东方文化重经验、现实、功利的世界;西方神性与人性并重,追求超经验、超现实的真理和个人荣誉。东方文化的特色是重人际关系,重现实生活,不重形而上的问题。西方人则重视自己的权利、个人价值的实现,重形而上的理性生活。

4东西方自由观、发展观、中西民力、民智、民德不同。东方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推崇直接开放。东方泛道德化,以德束人,而西方则法规化,重视个人权利而不是看重道德。东方人的伦理观以牺牲自我为本,西方则以满足自己为人生之本。因此东方的道德是以灭个性而维持,西方的道德是个性的解放。

5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不同,东方唯情,西方唯智,东方人讲求经验、感性,西方人重视推理、逻辑。东方人重感情、重道义,比较感性,像我们常说的意气用事及仁爱、宽容、忠孝、中庸的思想。而西方人讲究理性,用理智思考问题,追求理性主义和自我主义,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理性胜于感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东方讲求艺术夸张,如敦煌莫高窟;而西方讲求科学,客观,提倡艺术真实,如蒙娜丽莎。梁漱溟认为西方是艺术科学化,东方是科学艺术化。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p副标题e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篇二

浅谈东西方休闲文化的差异

摘要:从古至今,休闲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或以心灵的宁静为目标,或以个性的彰显为表现,殊途同归,都是在追逐人类更深处的一种满足。尤其在当今社会,物质大量丰富,对于人生的重要目的&mdash;&mdash;休闲,成为热议话题。东西方都有着悠远的历史,然而对于休闲的理解和实践却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休闲 ;发展 ; 差异

一、 休闲文化的发展历程不同

(一)中国休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休闲很早就已经出现,当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休闲概念。很多的古典作品中都体现了休闲的思想,《如诗》、《墨子》等,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休闲的思考、理解、探索和尝试。对于中国人休闲其实是一门学问,所以对于现在的休闲概念来讲要严肃一些。休闲在许多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作品中得以初步体现,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1.1先秦时期产生了休闲思想

早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先贤们就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对休闲思想的追求和探索,从词源学中可以得到一些线索。现代汉语中的休闲在先秦文学中是两个分开的词,即为“休”和“闲”。但是词的基本涵义是相通的。“休”是会意字,由两部分组成,表示一个人背靠大树休息,其本意是指休息,引申意思指休假。“闲”是会意字由“门”和“木”两部分组成,其本意是指在门口的木栅栏,后隐身指范围,常用指道德规范。

1.2魏晋时期,休闲的雏形

《诗经》之后我国的休闲文化主要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子主张人要活得自在,活得逍遥,活得自得。他的思想在《道德经》中得到诠释,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其核心思想。庄子在老子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逍遥”,以其《逍遥游》为著名代表,体现其追逐休闲的态度,其中“大小之辩”更是令后世津津乐道。此期间的社会休闲表现为名士隐逸山林以及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隐逸文学,以家喻户晓的陶渊明为代表,“桃花源”为当时文士们追求的理想社会。魏晋时期的文士的追求和浪漫的生活态度构建了我国古代早期休闲的雏形。

1.3唐宋时期,休闲文化的发展。

唐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兴盛的历史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和经济都展现出一片蓬勃生机。文化的冲击与融合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其中休闲生活与休闲文化在诗人李白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以游求仕,豪士的以游行侠。他的漫游精神,摆脱时速羁绊,追求个人自由,情怀万丈,堪称我过古代的天才的闲游大师。“经过唐朝文化与经济的积淀,及至宋朝文化得到了极为兴盛的发展。

1.4明清时期:休闲追求的提升。

晚明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许多文官开始离开官场,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追逐心灵的自由。仕人们渐渐摆脱了传统文化生活的禁锢,开始追求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许多的仁人志士开始追求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徐霞客是重要的代表之一。

(二)西方休闲实践的发展历程

西方的休闲历史发展大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2.1奴隶社会:当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以独特的休闲方式而备受学术界关注,这个阶段以竞技场和洗澡为主的休闲实践为主要代表。

2.2封建社会:这个时期主要的特征是对一些休闲方式进行重点的开发和利用,尤其以温泉型疗养、别墅度假、欧洲大旅游为代表的休闲方式。

2.3资本主义的早期和中期:该阶段的休闲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延续了中世纪三个传统的休闲旅游方式,第二冒险寻找野外风景地,第三海滨度假地的开发与利用。第四出现休闲城镇。第五欧洲的休闲方式逐渐被美国吸收借鉴。

二、东西方休闲文化的哲学基础不同

中国的休闲文化素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追求和谐、中庸之道,希望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内心的宁静以和对外界的平和。儒家中的“六艺”都与休闲有关,这在孔子的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孔子素来重视诗书和礼乐,认为二者都可以提升自我境界和陶冶情操,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道家讲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强调人要活的自在、逍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逍遥游的核心思想。道家思想下的休闲追求是心灵的自由自在,以及灵动、雅致、幽静、清宁的生活。佛教注重心灵的净化,希望通过“回头是岸”的修行达到淡泊宁静的生活。总体来讲,中国休闲文化呈现出静态的特征。

西方的休闲文化主要以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这种思想是对古代希腊大师们思想精髓的传承和发展。理性主义非常强调人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辨,注重事物整体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严密性,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提倡回到注重人的本身,关注自我的价值和意义。关注个体自身需求的满足,倡导在休闲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总体来讲,西方休闲文化总体呈现出动态的特征。

三、东西方休闲的功能不同

东方的休闲文化更多的是侧重挖掘内心世界,强调自我的更深认识,其文化功能主要是调节性情,达到内心的安静和平和。而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功能则重在开发机能,追求感官刺激;中国人对清风、明月、溪水、薄云常常感到快意,西方人通过挑战生命的极限与大自然抗争,来张扬人的个性,西方流行的蹦极、跳伞、飞车特技等休闲活动均以生命为赌注去孤注一掷。他们认为,正是这种危险性才使休闲活动具有极大的魅力。中国人的休闲则主要是为了开掘内心世界,使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并通过顿悟和神游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永远是和我们共呼吸的,是最能激发人心底产生共鸣的。所以,中国人一直认为休闲的真谛在于投身于自然、认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灵世界。

四、东西方休闲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

西方人的休闲以动为主,比如拳击、击剑、登山、攀岩等,都是一些具有竞技和冒险类的活动。西方人注重个人性格的彰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量化的身体运动来弥补支出的不足。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以个人项目为主,且主要表现为静态方式,如钓鱼、观鸟、书法、下棋、气功等。从休闲活动的内容来分析,大部分都是平和、淡然、怡然自得、修身养性的项目。中国人在追求休闲是往往喜欢追求自己的心灵的独自放松,喜欢孤独中求清静,自然中求天籁。

五、东西方休闲文化差异的原因

休闲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文化之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东西方对于休闲的理解与实践的不同实质上是二者的文化不同。

5.1 个人价值的观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识非常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是以自己取得的成功为傲,从不掩饰内心的愉悦程度,甚至是狂喜。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意识高于个人意识和利益,古人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倡谦虚不夸耀自己的荣誉。

5.2社会关系差异的比较

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并且自己也以此自律。中国文化社会主张人际关系,讲究互相帮忙,强调的是与人的和谐相处。

六、结论

东西方休闲文化由于发展历程、哲学基础以及主要功能的不同而差异甚大,东方的休闲是追求内心的平和、宁静,主要表现为以静态为主的休闲方式;西方的休闲是通过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外界的挑战来实现动态的休闲目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文彧.《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文教资料》,.

[2]昆明.《中西方休闲文化对比研究》.《社科纵横》,2009.

[3]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马勇,周青.《休闲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段忠玉.《中西方休闲文化对比研究》.《社科纵横》2009(9)

3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