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普米族的风俗介绍

普米族的风俗介绍

| 柏鸿

普米族的风俗习俗介绍

很多的少数民族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居住的房子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关于普米族的建筑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带着好奇,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民族文化中来往下看看吧!

普米族的风俗介绍

普米族建筑

普米族传统房屋为纯木结构,用直径12厘米左右的去皮杉木,四角探头垛成木墙,一米长左右的顺木纹劈成的木板瓦,从屋檐向屋脊一层一层搭头铺成人字形屋顶,当地人称这样的房子为木楞房、木垒子。这种房子不仅就近取用木料,备好料后建造起来也快捷,搬迁时按编号拆装也很方便。

每户由正房、面房、厢房围成能做晒场的院落,各房转角的空当设狗窝、鸡笼,也有用栅栏、柴堆遮挡的。带门楼的院门正对着的平房就是正房,建在高台上,是院落的主建筑。正房四角立柱,中央竖一大柱,称擎天柱,意为神灵所在之处,有祖先神灵护佑的意思。以中柱为依托,在屋内中间、高两米处建一个半楼,空出火塘上方,并留两块能滑动的木板瓦以利排烟采光。正房是家庭的多功能居室,房门朝东,一般为两大间,设房门一间为正厅。

正厅里靠山墙设太平灶,由高约0.3米的木架围成一个土台,以粘土夯实台面,也叫锅庄、火塘,上面立着金属三脚架,后面放有锅庄石和灶神的佛龛。

过去火塘周围设板铺,家人夜晚围火而眠,现在大部分家庭只作为做饭、烤火和祭祀、待客的地方。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

另一间隔成几个小间,储藏粮食和其它长期存放的物品,也是有产妇时的产房。厢房和门楼都是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畜禽,放杂物、干草。每年杀猪后都把猪下颚骨挂在屋内,有的人家已挂了十多个,象征财富和美好生活。

普米族的民间舞蹈,大体上可分为宗教舞蹈和娱乐舞蹈两大类。

一、宗教舞蹈,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均为原始宗教舞蹈。目的是崇奉神灵,驱邪撵鬼。从表演场合看,都在特定的宗教活动中表演。如驱邪撵鬼时跳“醒英磋”、葬礼中跳寨细蹬、敬羊舞等。哪一种宗教舞蹈在哪一种宗教活动中跳,教规分明、不得相混。非宗教活动的场合是不允许跳专门性宗教舞蹈的。

从表演人员看,宗教舞蹈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只由训练有素的巫师表演,人数一般不多。

宗教舞蹈的伴奏,为了营造神秘和可怕气氛,多用鼓、锣、铃等打击乐器,渲染出夺人的声势。

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全是男子舞蹈,大都佩有佛具或刀剑、铃等器械。表演时,或持刀握铃,转跳腾挪;或击鼓纵横;或摹拟禽兽状,情态奇诡、气韵别致。这类男性舞蹈,动作雄浑刚健,虎虎有力、气势逼人,显示出一派阳刚之气。这种风格,充分体现了普米族坚毅、勇猛的大无畏性格。

宗教舞蹈因其特定作用,造成了它不易流传和发展的局限。在生产方式转换,社会制度变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宗教舞蹈已逐渐淹没,传承下来的宗教舞蹈,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由繁趋简。如醒英磋、寨细磋等,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繁杂的表现形式。如今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表演的人数都简略得多了。二是转化成娱乐性舞蹈。例如:普米族是具有狞猎传统的民族,猎人都崇拜山神,出猎有所收获是山神的赐予,空手而归是因为山神不高兴,不愿赐予。所以,出猎前要戒房事,要焚香祷告山神。有所收获的猎人归猎后,要扛着野猎、獐、鹿等猎物欢歌狂舞,感谢山神,同时祈求山神下次更慷慨的赐予。若浪就是最初猎人满载而归后感谢山神,’取悦山神而背负猎物唱跳的祭祀性舞蹈。而现在则是在婚礼中跳,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亲戚朋友前往祝贺新喜。在葫芦笙的伴奏下,青年男女扛着猪火腿,粮食袋子,围着簧火边跳边唱:“姑娘出嫁了,家里办了件大事,但仍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肉,丰收神永远保护着我们,我们的日子永远富裕兴旺。”性质已完全不同了。

普米族的打跳,是以青年男女为主的娱乐性集体舞蹈。人数不限,少者几人,多则几百人。只要有块平地,有一支伴奏的葫芦笙、四弦琴或竹笛就能起舞,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白天伴着太阳,夜晚围着篝火,尤以夜晚最为普遍。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年节庆典,一句话只要有喜可庆,有心想乐,就可欢聚歌舞,尽兴狂欢。

二、娱乐舞蹈,普米族的民间娱乐舞蹈,普遍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民歌所唱的:“如金线把珍珠穿成一串,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娱乐舞蹈全是手拉手转圆圈的舞蹈形式。人们挽手而跳,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词。特别是普米族妇女雪白的长裙随舞步轻盈飘旋,似白鹭翻飞,正如《打跳歌》中所唱的:“笛声不停莫歇脚,舞场上没有陡岩子,脚底板下没有刺,跳它个地动山也摇。”在喜庆的集会之夜,欢快的娱乐性舞蹈,往往一跳就是通宵达旦。

普米族和滇西北高原上的纳西族、白族、彝族、藏族、僳僳族、汉族等兄弟民族相邻或杂居相处。无论在风尚习俗、民族文化,甚至语言方面都互相影响。兰坪县的普米族在习尚、服饰方面受白族和汉族的影响较突出。醒英磋中的道具扁铃、拨浪鼓等,明显是受了藏传佛教的影响。仆瓦磋中的作揖等动作,又透出汉族文化的影子。宁蒗、丽江县的普米族宗教习俗方面受藏族的影响较多。因而,表现在舞蹈方面,如甲磋舞、羊皮舞、锅庄舞、裹草帘子舞等许多舞蹈,都为几个民族所共跳。相互渗透、融合变化,丰富发展,有些舞蹈甚至难以追寻其母体。

普米族服饰

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过去多喜欢白色,现在喜用白黑红等多种颜色;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春天她们穿用条绒缝制、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的夹衣,称金边衣服,这就是解放前最好的服装了。

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通常是用山羊皮、绵羊皮、牦牛皮制成的,以山羊皮的为贵,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在披肩上结两根带子,系在胸前,白天可防寒,坐时当垫坐,睡时当褥子。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则常常佩带色彩鲜艳的披肩,腰系叠缀花边的围腰布。

普米青壮年男子穿短上衣,有开襟,用银质钮扣,穿肥脚裤子,大多喜用黑色,少数用蓝色,外边穿一件长衫,束腰带;喜用白羊毛制作腰带,两头绣花,缠麻布裹腿,穿皮鞋,春天穿草鞋。

男子留长发,也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这种装束与文献记载一致。也有些普米男子剃光头,仅在头顶留一撮发,编成辫子,盘于头顶。

男子戴的帽子比较讲究,样式也较多,有戴帕子的,也有戴圆形毡帽子的。近几十年流行戴盆檐礼帽,有的还镶金边。男子的装饰品有手镯和戒指,有的也戴耳环,但仅扎左边一个耳朵眼;佩戴长刀和鹿皮口袋,内装火镰、火镜、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

不满十三周岁的儿童,过去一律穿开裆长衫,衣裤连为一体,腰间系一根带子,要到十三岁,举行成年礼后,才正式穿着衣裤。随着社会的发展,普米族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服饰一般不太流行,被各种新式时装取而代之。

普米族节日习俗

在普米族的传说中,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各地的山神都要集中到一个叫“甲双巴拉”的山神那儿去打赌,如果哪个地方的山神赌赢,哪个地方的百姓就会丰衣足食;如果赌输了,这个地方的村寨就不得安宁了。为使本地山神能够取胜,当日人们一大早就上山烧香磕头,护送山神去打赌,祝贺山神凯旋而归,由此形成了普米族的传统节日——转山会。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兰坪普米族群众请巫师到家中念经,供上祭品祭祖。宁蒗普米族要到狮子山拜干木女神,祭品有水、牛奶和美酒,众人在寨中长者主持下,对着干木女神再叩头。祭祀仪式完毕,还要举行射弩,摔跤和爬山等文体活动。青年男女随后或沿着狮子山游玩,或进行社交活动,在集会中结识伴侣。来去沿途,不论遇到的是熟人与否,都要热情祝愿问好,男人将携带糖果赠以对方,女人们则赠之以甜酒瓜果。下山时,众人唱着山歌,从另外一条路转回,不能走原路。

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

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巫师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过去称“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

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