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天医节的起源是什么

天医节的起源是什么

| 淑娟

关于天医节的起源是什么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日,这天相传为天医节。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歧伯。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天医节的起源是什么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天医节的起源是什么

关于天医节的起源是什么

相传,咱们的中医学,源自于神农(岐伯)和黄帝。

相传,黄帝在民间,看到人“食五叶而体变色 ; 寒暑之气侵袭于体外 , 喜怒之情攻击于体内 ; 自然环境恶劣预示不吉 ”。

人出生时原本阴阳平衡,后来因为受饮食、情绪、环境等的影响破坏了这种平衡,就常常生病,并且还有些病久治难愈,令人非常痛苦。

为解黎民之苦,黄帝开始研究天地之理,“观五气、定五运、述阴阳”,《帝王世纪》中记载:帝使岐伯尝味草木 , 典治医病 。

黄帝和岐伯分工配合,尝百草,治百病,最终一起写成《黄帝内经》一书。从此,民间有了医书,医术也慢慢流传开来。

此书以研究人体穴位、经络,以及五运、六气等,最终使人体阴阳调和,实现健康和长寿,其中不少概念至今依然适用。

所以《黄帝内经》也被誉为“医之始祖”,民间也称为“天医之书”。

宋朝时,由官方确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日为“天医节”。天医节的重点,就在于祭祀黄帝和岐伯。

据说,在农历八月初一早上,取田野中草尖上的露水加朱砂成汁,点在孩子的额头和胸腹位置,称为“天炙”,说是能治百病。

古代不少朝代都会在天医节当天举行仪式,祭拜“天医”,祈求康健。直到清代人们都一直很重视天医节,各地也都供奉有天医庙。

天医节是怎么来的

在古人的思想中,任何事物都是由阴和阳所形成的,天地之初,本是一片混沌,后阳清之气上升成为天,阴浊之气下沉成为地。然而天地形成之后,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天上的浊气还在不断下沉,地上的阳气也在不断上升。

在上升和下沉的过程中,阴气和阳气在半空相遇,以生万物,谓之“阴阳交感”。形成万物之后,至阳者继续上升,至阴者继续下沉,平衡者居于中间,化成了万物。其中东方鳞虫,以龙为长;西方毛虫,以虎为长;南方羽虫,以凤凰为长;北方介虫,以龟为长;中间裸虫,以人为长。

人居于天地之中,原本阴阳平衡,却因各种环境和情绪的影响,打破了这种平衡,从而导致了疾病缠身。于是黄帝为了让人们再次获得平衡,就与岐伯共著《黄帝内经》,从此便有了医术,民间也将此书称为“天医之书”。

为了纪念医术的诞生,人们就将每年的八月初一定为“天医节”,也就是祭拜黄帝和岐伯的节日。宋代的《潜居录》中说:“八月朔,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歧伯”。在清代的太医院中还设有景惠殿,供奉着伏羲、神农、岐伯、扁鹊等,每年都有祭拜。

天医节是哪一天

天医节,山东一带的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山东民间也有天灸的习俗,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后来用露水研墨,点儿童的额头或胸腹,多行于鲁北和胶东地区。

现代对天医节的承袭

南北朝时期,汉族民间即有“白露节气”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山东等北方地区尤为盛行。在我国南方民间,自古就有“端午所采之药最为灵验”一说。农历五月初,艾、菖长势茂盛,菖蒲驱蚊虫、艾草辟阴邪、兰汤作药浴,因此有些地方也称端午节为“天医节”。

时至宋朝,“天医节”被官方确定在农历八月初一,而相关礼祭制度也从此沿袭下来。

元成宗元贞元年,朝廷命各郡县祭祀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另外附祭黄帝的大臣俞附及姓名见载于医书的十人,由地方官员在每年春秋两季组织祭祀活动,并由医师主持。

自清代伊始,京师太医院开设景惠殿,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并把歧伯、俞跄、伯高、少师、雷公、伊尹、淳于意、扁鹊、张机、华佗、王叔和、葛洪、孙思邈等人作为附祭。各省建有先医庙,每年春冬仲月上甲日,都要派遣官员前去祭祀。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地位不断提高。2017年国务院通过了卫计委(今“卫健委”)关于“设立中国医师节”的申请,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2021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几千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

天医是掌管什么的神

据传天医是专门掌管疾病的星神,每逢“天医日”之时,是最适合寻医看病的日子。那么天医到底是何许人也?据古籍文献记载,天医指的就是岐伯,黄帝曾经命岐伯尝遍九州方圆的草药,因此后人把岐伯视为医学鼻祖,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天医。

日月轮转、四季和谐,人间才能国泰民安、风光无限,天医节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世世代代的人们,对身体康健、喜乐平安,家旺子孙兴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52347